博物馆,一个不可忽略的代表着当地历史文化的所在。它提供给人的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汇集与并置,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的集聚。“逛博记”系列报道,访爱馆之人、探馆藏之宝,带你走进宁夏大地上一个个丰富精彩、饱含故事的博物馆。
最近,海原县文管所所长马建东一直在为海原县博物馆开馆前后忙活,“这段时间在进行各种审核,再等等,期待这里的文物,能尽快和大家见面!”
记者此前在另一次采访中,见过还未开馆的海原县博物馆。当时车辆行驶在县城的文昌路上,一座高大建筑的门头上,“博物馆”三字赫然映入眼帘。那正是建设中、还未对外开放的——海原县博物馆。
出土文物数量相当可观
用一个字形容马建东最近的工作,就是“忙”。忙着做博物馆开馆前的各类审核工作,忙着安排馆内的消防整改和验收工作,忙着盯各类款项事宜……
虽然辛苦,但眼看着博物馆离开馆的标准越来越近,马建东就想再努力下,顺顺利利让馆内的上千件文物和市民们见面。“这其中,有一些珍贵的文物此前也算是历经波折,如今看它们静置馆内,心里就踏实了。”马建东感概地说,博物馆收藏着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资源,为人类提供了与自然、与历史对话的机缘。而这一资源,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要传播,要让大众接受,就必须好看,看什么,看它背后的故事,看它的文化价值。”
海原历史文化悠久,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自然是有故事的。比如在海原,现已发现的文物遗址就有316处,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其中以汉代墓葬和西夏遗迹最多。再比如,建于西夏时期的古城、石窟以及宋夏交战的古战场,到现在都是有迹可寻的。“所以这里出土的文物数量相当可观。”马建东说。
四大板块多方位展示海原
海原县博物馆是集当地历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进行展示,主要文物集中在一楼。走进一楼大厅,首先来到“海原历史文化与美丽新海原”展厅,这里所展示的内容,包括史前文明(菜园文化)、丝绸之路在海原、宋元明清时期的海原、美丽新海原四个部分,馆内的四大国家一级文物就在这里一一展示。
“为了丰富馆藏文物,我们在2020年8月首次面向全社会征集文物,没想到在很短时间就征集到了400多件(套)文物,之后又征集过两次,目前共征集文物1068件(525套)。”马建东介绍说,在文物征集前,他们组织文物征集人员对全县民间文物多次进行摸底登记筛选,同时聘请自治区文物保护处多位专家先后5次对初选文物进行了鉴定筛选等工作,力争将最好看、最有故事的文物,全部展现在博物馆里,让大家看到一个“立体”的海原。
三件镇馆之宝
墨绿玉琮、玉璧
玉琮和玉璧是我国一级文物,是先民制作的祭祀法器,他们认为此类的法器可贯通天地,寓意为天圆地方之说,同时,这些也是氏族部落首领权力的象征。在海原博物馆内收藏的玉琮,色呈墨绿,通体磨制光滑,外方内圆,内通体圆孔状贯通,外中部出四角呈方体,两端头出圆柱状1.5厘米。而玉璧呈不规则扁圆体,磨制光滑,两面各有一道加工切割痕迹线,色以褐色为主,夹杂有黄、白、黑色,璧中心有一较规则的圆孔。
“1984年宁夏进行全区性的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菜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马建东介绍说,菜园遗址距今已5000年,是古人类生息、繁衍、生产劳动的场所和墓葬地,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在宁夏南部山区,甘肃陇东纵横数百里的范围内,尽管有六盘山阻隔,但清水河、葫芦河、泾水河等各个流域的先民们仍是交流频繁,共同创造了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原始文化,菜园遗址则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想要了解这段历史,就可以来海原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石磨棒
石磨棒,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当时人类加工谷物的生活用具,又名“石杵”,国家一级文物。在海原县博物馆内收藏的这枚石磨棒,棒色呈黑灰,通体打磨光滑,腹中端稍粗,两端稍细成锥体,圆柱形,两端头呈球形,器体完整。“当时,菜园已经有了农业及畜牧业的发展,先民们就是用这样的石磨棒作为加工粮食的工具,来去皮开壳的。”
“百子千孙”铜镜
“全国第一大铜镜直径42厘米,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馆。而这面铜镜直径41.5厘米,是全国第二大铜镜。”马建东介绍说,之所以叫“百子千孙”镜,是因为镜背中心部有一桥形钮,钮四周上、下、左、右匀布正方形方框,而框内各有一字组成“百子千孙”楷书铭文。岁月流逝,这面铜镜上描绘的故事已绿锈斑驳,铭文也模糊不清。“‘百’字框外两侧各有一小长方形框,框内的铭文已经看不清了,但你看它的镜面还是很光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