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飞人牌缝纫机
讲述人:陈国建
我的红色记忆:十二岁的时候,家里购买了第一台飞人牌缝纫机,它陪伴了我和家人很多年。对我来说,它不仅是一种缝补衣服的工具,更是那一代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象征。后来生活越来越红火,我也有了积蓄,开始收藏那个时代的生活必需品,在大学里办主题展览。这不仅是为自己留存一份记忆,也是想将这份精神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下去。
“这台缝纫机是当时我们能买到的第一台全电动缝纫机。你别看它年头久了,现在给它通上电,它还可以继续使用呢!”陈国建摆弄着眼前这台飞人牌缝纫机说。
今年60多岁的陈国建是银川的一名建筑工程师,平时也爱收藏一些小物件。走进他的收藏室,大大小小、不同品牌的缝纫机、收音机、唱片机、电视机等曾经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整齐地陈列在木制的柜子里。陈国建告诉记者,这些电器大约有60多件,每一件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这些物件里,要数缝纫机对陈国建来说意义最重大。“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看见母亲用针线手工给我们几个孩子缝补衣物,这是我儿时珍贵的回忆。”他说,“可是这样的方式很费眼睛、也很辛苦。”1973年,看着周围的邻居都用起了缝纫机,10岁的陈国建很是羡慕。1975年,家里终于买来了第一台飞人牌缝纫机。
对陈国建来说,缝纫机不仅是一种缝补衣服的工具,更是那一代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象征。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人民越来越富裕。年轻一代人衣服破了换件新的就好,很少缝缝补补。而在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20世纪70年代,衣服破了、不合适了都不会马上扔掉,因此缝纫机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工具。陈国建也不例外,上大学以前,他的裤子都是破了就打个补丁继续穿。有时候,膝盖部位补丁已经多到没法再补,就会用缝纫机把冬天的长裤改成夏天的短裤继续穿。“收藏这些物件,也是想将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留存下来。”陈国建说。
2000年,来自内蒙古的陈国建有一次在老家的旧物箱子里看见了十来张年画。一时间,他被画面里劳动人民劳作的场景和丰收的喜悦打动,一下子对这些老物件来了兴趣。2003年,陈国建开始了自己的收藏之路。
他的藏品,大都是一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色物件。“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段特定的历史。”陈国建告诉记者。除了家用电器以外,18年时间里,收藏室里有大约6000多件收藏品。它们记录着老银川人的生活,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2018年,他在宁夏医科大学为在校学生举办了一次主题展览,为的就是将这份精神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下去。“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建一个红色记忆纪念馆。”陈国建说。与他志同道合的一些藏家,还在银川寻找更加合适的地方,希望将更多的红色记忆带给身边人。(宁夏日报记者 陈思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