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2月23日电 题:山海携手迎春来——来自闽宁镇的脱贫答卷
新华社记者 马丽娟
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宁夏闽宁镇走进全国观众视野。感人剧情的背后,是20多年来宁夏干部群众和福建援宁群体携手在荒滩上艰苦创业、开拓家园的不懈奋斗。春节期间,记者走访闽宁镇,移民们谈起近些年的生活变迁,他们借剧中的台词感叹道:“未来真的来了!”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建设初期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2020年11月11日拍摄的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新华社发
“山汉”翻身了
今年春节,刚退休的福宁村老支书谢兴昌比往年还忙,他天天在闽宁镇镇史馆给游客义务讲解。“都是看了电视剧来的,我自豪得很,讲多少遍都愿意!”
谢兴昌是《山海情》中马得福的原型之一,20多年前他还在西海固山沟里饱受贫困折磨。1996年,福建和宁夏确立对口帮扶关系,次年两省区共建的闽宁村奠基成立,谢兴昌是首批搬迁户。
当年闽宁村还是片荒滩,他们从平地盖房起家。搬来的第一个除夕,没有电,谢兴昌一家7口在土坯房里,点着蜡烛吃洋芋面。“把孩子哄睡着,我和老伴儿坐在荒滩上数不远处驶过的火车,想起白天孩子闹着要吃糖,我没钱,难过得直想流泪。”
大年三十,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谢兴昌(右二)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2020年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从深山跑出来的西海固人对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不能遇到困难就退回去”。第二天,他和妻子打起精神,筛土整地,准备开春种枸杞。不久后通了黄河水,种玉米、种葡萄,连年丰收回馈了庄稼人,吸引了更多人扎根。
经过一代代移民“拓荒”,起初只有8000多人的闽宁村已变为6.6万人安居乐业的闽宁镇。如今走村串巷,村民家中沙发、冰箱、液晶电视等成为“标配”,不少人家门口还停着小轿车。
今年除夕,谢兴昌一家儿孙团聚格外热闹,他做了一大桌菜,还给孙子买了许多糖。“来闽宁镇简直像做了一场梦,我们山里汉翻身了。”
海风继续吹
和谢兴昌一样忙碌的还有一朵朵小蘑菇。“年前双孢菇订单就满了,现在11间菇房都采摘一空。”宁闽合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龙说。
这座现代化的双孢菇栽培工厂,由福建和宁夏2018年共同出资建成,通过智能化控温栽培等技术,可实现全年不间断出菇,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农民在宁夏闽宁镇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采摘蘑菇(2020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木兰村村民马勇这几日忙着清理菇床料堆,准备育新菇。他和妻子都在工厂打工,两人工资相加每月有8000多元。“以前一直在外地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也能照顾孩子了。”
一朵小蘑菇更见证了持续20多年的“山海情”。1998年,来自福建的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带着技术团队,手把手教闽宁村村民种双孢菇,这是移民接触到的第一个产业。
如今,蘑菇产业升级,葡萄种植、光伏产业、肉牛养殖等产业多点开花,曾经一无所有的戈壁滩生机勃勃,全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去年底的1.49万元,增长了29倍。
“闽宁协作”仍在薪火相传。第十一批福建援宁干部李辉钦在闽宁镇挂职副镇长,他开通抖音账号,经常在田间地头、工厂牛棚里直播,一口“塑料”普通话很受欢迎。去年工作到期,他主动申请延期1年,因为“心有不甘,许多工作才刚开始”。
这是2019年9月3日拍摄的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新区新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冲天”在这里
老一辈移民挣脱了贫困,新一代移民正成长为振兴闽宁镇的澎湃力量。
园艺村32岁的沙金龙已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老板,他研发的“北客黄油”在短短2年内,占据了宁夏烘焙油脂市场不小份额。
这位宁夏大学的研究生在一家乳企干到中级工程师,月薪两三万元。“临近30岁时,我对未来有了更高的期望。”2018年他回到闽宁镇,召集起几个小伙伴一起创业。
沙金龙语速很快,厚厚眼镜片背后的眼神却很专注:“回来也是想激励村里其他人,那个曾经鼻涕都擦不干净的小男孩还可以创业。我可以,他们也可以。”
春风化雨育山花。2月22日,闽宁镇中心小学开学了,副校长张军望着崭新的教学楼感慨万分:“当年我们的教室只有北边挡风的窗户有玻璃,冬天学生轮流带柴火烧炉子,黑板也是墨汁刷成的。”
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原隆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在上课(2019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如今的闽宁镇中心小学在福建援助下建成高清录播室,这里的孩子通过电子屏幕,就能与2000多公里外的福州市钱塘小学的师生同步上课。一根网线打通无限开阔的世界,张军说:“我相信他们将是不同的一代。”
《山海情》中白校长带孩子们参加合唱比赛,他们因口音把“春天在哪里”唱成了“冲天在哪里”,但这未经训练的稚嫩歌声却迸发出一种野蛮生长的力量,打动了许多人,那正是西海固人掐不灭的精气神。
闽宁镇的春天,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