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杭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基层残疾人机构旱地冰壶比赛总决赛上,我区唯一的2020年度全国“新时代好少年”获得者高韶宇与队友团结合作,让宁夏参赛队赢得听力组第1名,智力组第2名的好成绩,将1枚金牌、1枚银牌收入囊中。
喜讯传来,银川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罗春红表示,本次赛事作为“第五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的首场活动,是今年全国残疾人群众体育比赛的首场赛事,也是新规则出台后的首次全国性比赛。较往届相比,本届参赛队伍最多、规模最大。共有来自北京、辽宁、四川、江苏、河南、广东、宁夏等14个省(市、区)的26支残疾人代表队参加。在为期6天的比赛中,各参赛队的选手们将在智力组、轮椅组和听力组三个组别中展开较量。
各支代表队既把本次赛事作为适应新规则的训练场,也视本次比赛为备战2021年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的练兵场,意义非同一般。高韶宇与队友在比赛中能够脱颖而出取得好成绩,源于长期刻苦训练。
命运关上一扇门,体育却为她打开一扇窗
今年16岁的高韶宇,出生在灵武市临河镇一个农民家庭,现就读于银川市特殊教育中心特奥班。
6岁那年,她被医院确诊为双耳重度失聪,同时被确诊为智力发育迟滞,欢乐童年戛然而止。从此,佩戴助听器与她相行相伴。
“听力、智力的缺陷,让孩子的性格一度变得孤僻、自闭。”高韶宇的母亲史学萍回忆道。
2017年,高韶宇人生的转机来了。
那年,宁夏残联在全区各地选拔残疾人运动员。当时,在灵武市某中学读书的高韶宇被选中。没过多久,高韶宇转学至银川市特殊教育中心,成为特奥班的一名学生。
银川市特殊教育中心是一所主要以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为主的九年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培智学校。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能力,开展个别化教育教学,提高智障学生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提高智力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银川市特殊教育中心,高韶宇知道了什么是竞技性体育,知道了什么是奥林匹克。在这里的每一天,高韶宇都是在刻苦训练、系统训练、科学训练中度过的,进而熟练掌握了羽毛球、冰壶、篮球、田径、足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
说起高韶宇在训练中的坚韧不拔,教练韩子依深有感触:“她体能好,是可塑之才。更难得的是,训练场上这个小姑娘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付出的努力是别人的几倍。体能训练强度上,她与男生旗鼓相当。”
此次,在备战第三届全国基层残疾人机构旱地冰壶比赛的过程中,除了完成教练设置的众多训练项目,身为一垒手的她还要反复打磨掷冰壶的技术,每天要上百次的掷冰壶。
“冰壶比赛是一项战术与技巧相结合的投掷类团队运动。”韩子依介绍,掷冰壶的“轻轻一推”大有讲究。运动员根据出手的不同目的要使用不同的力度。要想做到精准发力,苦练必不可少。在旱地冰壶教室里,面对高强度训练,高韶宇全身心投入,从未松懈。
她如同高山雪莲花,风霜凛冽之中灿烂盛开
短短几年间,高韶宇在运动赛场上斩获一枚又一枚奖牌:
2018年5月,参加全国残疾人羽毛球锦标赛获2金、1银;2018年7月,参加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获1金、2铜;2019年1月,参加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奥会迷你滑雪比赛获银牌……2019年10月,她被选为中国国家队队员,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世界智力残疾人运动会,代表国家参赛,获得了800米第七名的好成绩。
赛场上,高韶宇是一名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赛场外她是父母心中的“孝顺懂事的女儿”,同学们身边的贴心小伙伴。
每逢学校放假,她急匆匆赶回家,干农活、做家务,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帮助父母撑起家庭重担。她关爱幼小的弟弟,照顾爷爷奶奶,学校里发放的营养餐,她舍不得一个人吃完,常常留起来带回家。“她爸爸是货车司机,早出晚归是常有的事。娃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不管训练到多晚,有多累,她会给家里打个电话,分享一天的喜怒哀乐,提醒家里人注意身体。”史学萍说,女儿自强自立、懂事体贴,给他们以莫大的安慰,对于战胜生活中的困苦,夫妇俩充满信心。
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她是“来人间磨炼的天使”,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大大的能量:班级集体劳动时,抢着干脏活累活;常常为低年级的同学洗衣服、洗头……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用热情打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高韶宇用毅力开辟出人生的新天地,这也让她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在未来的训练比赛中我会继续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希望将来能站在残奥会的舞台上,为校争光,为家乡争光,为祖国争光!”(记者 高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