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办好民生实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越是细微之处,越能彰显为民服务的温度,银川市2022年民生“十心实事”项目清单,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即日起,本报推出“2022民生答卷”专栏,盘点项目清单完成情况,交上有温度有质感的高质量民生答卷。
每年银川市两会上,民生实事项目的出炉绝对是“重头戏”。
翻阅银川市2022年民生“十心实事”项目单清单,尽显厚重民生底色。昨日,记者从市政府督查室获悉,进入四季度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保证项目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抢工期、赶进度,加速推动民生“十心实事”项目落地见效,预计11月底,将提前交上有温度、有质感的高质量民生答卷。
重承诺 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让人民生活的质量持续提升,把75%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实施百万移民致富、城乡居民收入、基础教育质量、全面健康水平提升行动。银川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也明确了“奋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加快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的奋斗目标。
2022年,银川市委、市政府决定升级民生实事,为群众幸福加码,将原来每年的10件民生实事升级为“十心实事”,升级后“十心实事”包含40项,涵盖教育、就业、健康、交通、医疗、住房、养老、社会保障等,分别为:交通路网畅行“顺心”、宜居功能提升“舒心”、市民休闲健身“悦心”、富民扩面增收“稳心”、优质教育扩面发展“连心”、看病就医“安心”、文化惠民“润心”、社会保障“暖心”、“一老一小”幸福养育“贴心”、住房保障“遂心”实事等。
看成效 预计本月底提前“交卷”
“十心实事”,犹如市政府向全市人民立下的“军令状”,纵然困难重重,也一定会竭诚践诺。
为给民生实事项目实施上紧“进度条”、按下“加速键”,市政府督查室坚持每周抽查暗访,建立台账,实行“月专报、季通报”制度,全程跟踪督办,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确保了“十心实事”顺利实施。
在有力有序推进之下,截至10月,宜居功能提升“舒心”实事、社会保障“暖心”实事所有项目已全部完成;交通路网畅行“顺心”实事6项已完成4项;市民休闲健身“悦心”实事3项已完成2项;富民扩面增收“稳心”实事4项已完成3项;优质教育扩面发展“连心”实事项目正在有序进行,部分项目已完工交付使用;看病就医“安心”实事4项已完成3项;文化惠民“润心”实事4项已完成3项;“一老一小”幸福养育“贴心”实事3项已完成2项;住房保障“遂心”实事4项已完成2项。
市政府督查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未完成的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实施中,预计11月底全部完成,将提前一个月“交卷”。
听声音 切实为民办好实事
“有了‘五险’,我的家庭又多了一份保障,真是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徐燚是快递行业的新职工,入职后公司为他缴纳了“五险”,这让他非常满足。“今年媳妇生孩子,我还申请了生育津贴。作为一名快递员,能够享受社会保险福利待遇,让我对这份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会好好加油干!”徐燚说。
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是2022年银川市民生“十心实事”之一。作为项目牵头部门,银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银川市邮政管理局建立协同机制,以基层快递网点为重点,积极推进优先参加工伤保险。
走进银川市北塔中学,崭新的教学楼、红色的塑胶跑道映入眼帘。该校教务处主任王双成介绍,九年级使用的一栋教学楼、一栋综合楼以及一栋报告厅是今年刚刚交付的新楼,这也是今年银川市民生“十心实事”之一。今年以来,我市聚焦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加快推进优质教育扩面发展“连心”实事,切实把群众家门口的学校办好、办出质量,让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
如今,在银川大地上,一件件暖心实事正不断回应着群众心声,一幅幅幸福民生新画卷徐徐展开。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擦亮民生“十心实事”品牌,带着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整行装再出发!
■记者手记
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细如沙。它是一个安定的居所,一份谋生的工作,一条通畅的乡间小路……它具体而生动,琐碎又无声,事事连着千家万户,件件关乎百姓冷暖。
多年来,银川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小事难事愁事入手,大力实施民生“十心实事”,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教育到医疗、从就业
到社保、从住房到养老,一件件民生实事犹如一股股暖流,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市将继续坚持不懈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把向群众承诺的事办到、办实、办好,让人民群众想要的“小确幸”、希望的“更便利”、盼望的“高品质”,在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得以实现。
(记者 张碧迁 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