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安村的大棚菌菇长势喜人,平菇、香菇、毛木耳出了就采、采了又出……
在这座占地450亩的菌菇基地里,103座大棚绵延开来,里面不仅有福建菇企的,也有南安村村集体的。两者区分起来也不难,村集体大棚外挂着醒目的责任牌,上面标注着责任干部姓名和联系电话,共有16座。
记者钻进村集体经营的5号大棚,一摞摞菌包依次排开,上面结着一朵朵黑红色毛木耳。揪下一小块生嚼,鲜嫩弹牙,韧劲十足。听领工的马忠梅说,这些毛木耳在成都卖到了7元/公斤,拿来涮火锅,很受当地消费者欢迎。
在南安村菌菇基地,每年5月份开始出菇,一直持续到10月份。南安村党支部书记康伏虎推算:今年卖菇收入将达到110多万元,抛去人工、原料等开支,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要说种菇,南安村村集体还算是“新手”,满打满算也才第二年,为啥能“旗开得胜”?
康伏虎给出的答案是“党建引领,村企联营”。
村企双赢
南安村是个移民村,有移民群众5200多人。“十一五”期间,群众从同心县马高庄乡、田老庄乡的大山中搬出,来到这片被黄河水润泽着的宽展土地。为南安村发展富民产业,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同心县委、县政府心心念念的事情。
2019年,获益于闽宁协作项目,福建省永春县菇农曾仲明等人通过招商引资来到南安村,他们成立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年10万元租金流转村上大棚,种起了当地还很稀罕的菌菇。
“同心县的气候、光照都有优势,又有扬上来的黄河水,人力成本也不高,是个种菇的好地方。”曾仲明表示“南菇北种”很成功。
到2021年,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鲜菇2300多吨,产值达到1600多万元。
对菌菇产业的“揽金”能力,南安村村民锁文梅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她在菌菇基地分拣平菇,然后塑封成小盒装。“别看分量不大,金贵得很。”锁文梅说,这样一盒平菇只有150克重,批发价却有2.3元上下,上海商超零售价高达4元上下,很抢手。
眼瞅着外地人在自家门口发了“菇财”,南安村人不再满足跟在别人后头打工,还要做成村上自己的产业。可是,他们不懂技术,没有销路,迟迟不敢跟种。
在这个当口,南安村村集体决定示范引领,与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抱团,来个村企联营:村上投入100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项目资金,种了16棚菌菇。菇企提供技术支持,按市场价敞开收购村上的菌菇。
南安村“两委”班子成员也筹资10万元,入股村集体经营的菌菇大棚,把村干部的利益和村集体的收入紧紧绑在一起。杨晓波就是14号菌菇大棚的责任村干部,他每天要到棚里转几遭,操心着灌溉、采摘等事宜。
靠着村企联营,南安村村集体尽享先进的福建种菇技术,凸显后发优势。
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近千万元,引进拌料机、自动打包机和高压灭菌柜等全自动化设备,年产菌包600多万包,效率高不说,产品还具备出菇率高、菇形好、个头大的特点。这样的优质菌包除了自用,企业每年还向南安村出售菌包40多万包,每包还优惠0.02元。
在福建菇农的指导下,南安村村集体在养护管理上做得很到位,保温、保湿、遮光、通风都恰到好处,给菌菇营造出良好的生长环境。
曾仲明说,企业把南安村村集体生产的菌菇“包圆”后,不仅帮村上解决了平菇、香菇销路,也做大了自己的市场规模,实现了村企双赢。
群众也得了不少实惠。菌菇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接种、采摘、打包等工序需要不少人工,每年的用工周期有半年。南安村周边的乡亲们就跟着沾了光,菌菇基地常年用工近百人,很多是妇女和老人。
过去,南安村村民马忠梅跟着丈夫到青海打工,一年回不了几趟家。村上菌菇基地成立后,她成了这里的第一批工人,一干就是4年多。眼下,她成长为组长,月工资有4000多元。
“在家门口干活,我挣得也不少,开销又比外面小。还能洗衣做饭,接送孩子上下学,把家照顾好。”马忠梅感叹,是这家菌菇基地让她有了返乡就业的好去处。
今年以来,南安村菌菇基地支付的人工工资达到200多万元。
变与不变
几年下来,南安村菌菇基地越办越红火,迎来了不少天南海北的“取经人”。
“党建引领,村企联营”的种菌菇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逐渐推广开来。
眼下,和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搞村企联营的,除了发源地南安村,还有不少村子在跟进,遍及宁夏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彰显出这一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这些“后来者”在菌菇种植中,从使用的菌包到聘请的技术员都出自南安村的福建菇企,在技术上来个全面看齐。可在经营上却没有照搬南安村的经验,而是因地制宜搞起了创新,不断丰富着“党建引领,村企联营”的内涵。
今年,是同心县石狮管委会边桥村种植菌菇的头一年。村集体投资40万元,种了7棚食用菌,里面有平菇和毛木耳。每周,福建菇农黄建坤都会从南安村奔赴70多公里外的边桥村,向老乡传授种菇技术,平时还会通过在线视频指导。
和南安村不同,边桥村没有把菌菇交由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回收,而是自行销售。边桥村离同心县城只有6公里,那里的市场就能消化完村上的菌菇,平菇1公斤卖到7元、毛木耳1公斤卖到6元。
“把平菇就近销售,就能省下一笔不小的物流费。”边桥村党支部书记杨占雄说,村上的菌菇实在卖不完,还有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来兜底。
今年,西吉县马莲乡陆家沟村把村集体10座大棚,托管给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毛木耳,到现在一共收了两茬100多吨。
试种毛木耳成功后,陆家沟村“两委”班子很受鼓舞,打算明年村集体自种毛木耳,扩大到40座棚的规模。
“当初引进企业到村里种毛木耳,就是要让这项产业留下来。”陆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陆玉山说,眼下有16名乡亲在大棚务工,他们跟着福建技术员蒋建辉边干边学,掌握了基本的毛木耳栽植技术,为自种做准备。
贺兰县南梁台子隆源村是一个移民村,乡亲们从海原县、泾源县、隆德县部分乡镇搬迁而来。今年,村子把15栋“阴阳棚”交由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托管,一年有70多万元租金收入,用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从今年春天开始,福建菇农林汶利就蹲守在隆源村,指导工人种菌菇,眼下香菇采摘已尽,毛木耳在摘第二茬,收获的菌菇被销往全国各地。
眼下,有十几名村民在隆源村菌菇大棚务工,单人日工资有130多元,里面就有李彦云。他说,乡亲们打工赚钱是一方面,主要是学习菌菇栽培技术,为明年承包大棚做准备。
这些年,李彦云一直在打工,感到不是长久之计。看着村上菌菇种得挺好,他就有了跟种的想法,踏踏实实做一份属于自己的产业。
这也是隆源村引进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初衷。隆源村党支部书记李成平说,对有意承包大棚种菌菇的群众,村上将减免三成租金。
这也是曾仲明所乐见的:“党建引领,村企联盟”种菌菇,起的是示范引领作用,最终要带动更多群众加入种植队伍。宁夏菌菇产业遍地开花,就能厚植出菇企发展壮大的沃土来。(记者 杜晓星)
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安村的大棚菌菇长势喜人。
村民锁文梅在分拣平菇。 记者 党 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