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常用“浪潮”来形容数字化?或许因为,当下无论哪一个领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字化的“冲刷”,实现重塑和更新。
供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后,也在发生变化——逐渐“进化”为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供热智能体”。
在银川,部分小区已经开始尝试“智慧供热”服务:不论居住在楼宇的“把头”,还是“夹心”部分,只要作为智慧供热网络中的一个“坐标”,都可享受均衡、可定制的适宜供暖温度。
“城市供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服务保障系统,如何在保障和提升供热均衡的同时,兼顾节能减排,我们探索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供热行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并在银川先行先试。”丰利源(宁夏)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宁夏智慧供热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宁说。
“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从“人管”到“数控”,智慧供热系统对原有供热系统进行了全流程改造。包括供热系统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将在“自我更新”的进程中,支撑更理想的现代化生活。
智慧供热:室温冷暖它先知
作为丰利源的母公司,从2010年起,宁夏百新热力有限公司先后完成了“循环流化床锅炉替代链条热水锅炉”等技术改造,并引进供暖节能智能控制系统。
从百新热力到丰利源——为什么要为传统供暖系统搭载智能“神经”?
传统供热在供热效率、燃料成本、环境能耗等方面,均存在可提升的空间。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进行全流程改进后的供热系统,供热企业将变得更为“敏感”——实时感知用户室温,同时,通过智能设备助力调节供热各环节阈值。
这一切的实现,基于数据收集。通过物联网技术,收集室温、天气、建筑数据等变化;然后,借助算法分析,对换热站、单元、住户的运行规律进行画像,构建热量需求预测模型,实现“热源、管网、换热站、住户”一体化全网协同和精细化调控。
“通过对每家每户的温度、居住面积等大数据采集,实现按需定产,即需要多少热量,就分配多少,让单元与单元之间、住户与住户之间的供热温度更加均衡,实现统一智能化室温调节。”王宁说,未来还可以实现用户自主温度调节,比如在供暖期,老年人习惯设定为24度、25度,可能年轻人设置为21度就可以,实现按需取热、按需付费。
在“双碳”背景下,智慧供热系统在提高供热效率、促进供热均衡的同时,还将助力节能减排。针对不同楼栋的供热情况,选用适用的节能阀门,调节用户室内温度的同时,也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科研“大脑”:“智能体”的进化
今后的供热平台,提供的是更多可能,将深度融入智能家居,满足用户的多场景需求。不仅是智慧的“神经”和“大脑”,供热系统将成长为一个“智能综合体”。
“上半年,通过我们自己的研发,平台上可显示温度、湿度等实时参数,通过智能网关,还可调控家里的电视、冰箱、灯具等。”王宁说,用好这一平台,不只是解决供热的问题,还可以深度融入智能家居,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方向,把供热融入互联网。
从产品思维、场景思维,到平台思维,智慧“神经”的背后,离不开科研“大脑”平台的支撑。
打造全产业链生态的创新服务平台——企业与清华大学携手,共同组建了“宁夏智慧供热技术创新中心”。
王宁介绍,中心提供智慧供热系统解决方案,及其关键核心产品的研发应用。同时,还设立了实训基地,专注于智慧供热领域、智慧计量领域、智慧产品全领域的技术探索,并进行成果转化和实操培训等。“我们将继续提升研发能力,最终让老百姓用起来更舒心方便,创新中心将顺应节能环保、智慧社区等需求,打造全产业链生态的创新服务平台,满足用户个性化的用热需求、节能环保的社会要求。”王宁说。
作为行业的先行者,企业未来的发力点,已经锚定“零碳供热”。通过与科研院所携手,助力实现建筑和供暖领域的低碳乃至零碳运行。(记者 毛雪皎 李 峰 赵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