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制作作品的马振仁。
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微缩场景。
青石嘴战斗纪念碑微缩场景。
马振仁,是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第三代非遗传承人。近日,从现场勘察、设计图纸到动手制作,经过8个月的努力,马振仁带着十几名木工,徒弟胡伟容等人,加班加点终于完成了一系列红色主题微缩场景制作: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碑等。当传统建筑技艺与时代创新相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马振仁笑着说,看了作品就知道了。
用好手艺做好古建筑技艺的传承
在原州民间古建筑技艺陈列室,几个大型红色主题建筑微缩场景被安置在醒目的位置。
“这个是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这个是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那座是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碑。”只要有时间,马振仁就会在这里充当向导,给进来参观的人做解说。作为固原市大原古建第三代非遗传承人,1965年出生的马振仁,从小就对民间古建筑艺术情有独钟。用他自己的话说,“天生就是玩木头的,看见木头,就想把它们搭成房子”。1982年,他正式拜崔仁、杨普选为师,开始学习木工、瓦工、石匠、油漆彩画等技艺,中国古建筑里暗藏的玄机,也逐一展现在他的眼前,更是让他着了迷。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古建筑是传承文化的核心。”马振仁说,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文化灵魂的栖息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自己坚持做的,正是用好手艺,做好古建筑技艺的传承。
既考虑稳定性又考虑美观度
中国传统建筑多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构架方式,由柱、梁、檩、斗拱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马振仁从事古建筑技艺已有37年,对木工技艺及各种榫卯熟练应用,特别对大木(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的制作工艺精湛娴熟。在这次的创作中,他的这一技艺,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次的作品尺寸大,所以在制作的时候,要考虑如何拼接,比如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作品平面尺寸总共3.5m×3.8m,制作时分成12块局部建筑,展出时,再连接在一起。”马振仁说,大木作结构连接都是用榫卯技艺,要求严丝合缝,差一点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而他不但要考虑稳定性,还要考虑拼接后的美观度,“要选择合适、隐蔽、建筑的结构来分解,不能影响整体观赏效果,所以这个难度非常大。”
马振仁回忆说,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微缩模型的拼接部位确定在建筑物基座下面,但就是这一点,就反复做了三次。“拼起来效果不满意就重新做,一直做到既稳定又美观才可以。”正是这样的精益求精,才有了这次精美的系列作品得以呈现,才有了口径只有6毫米的盖碗茶杯,直径不足1毫米的油灯灯柱……
按1:50的比例制作
跟随师父一起完成作品的胡伟容,更是感慨万千。胡伟容是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1984年出生于固原市原州区蒋河村,2006年起跟随师傅马振仁、师爷崔仁,潜心学习古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学习和研究,她已经成长为传统建筑技术中的佼佼者,主要从事古建筑技艺的保护、传承及文物仿古建筑的设计和修缮施工工作。“在传统古建筑的大木放线和画线上她做的非常纯熟,还有像绘图、配料、跑料、打眼、花林制作、油漆彩绘等这些技艺,也掌握的非常扎实。”提起自己的这个徒弟,马振仁很得意,他说,因为胡伟容擅长古建筑传统的手绘图,能独立完成仿古建筑的设计工作,加上一些软件的使用,所以大大提高了古建筑微缩场景复原的效率,也提高了准确度,十分难得。
说起这次的作品,胡伟容说,每一步都不容易。拿第一步测量来说,每个地方都要实地去三五次,才能做好精细的测量。这样的测量,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还包括周围的环境也是要设计在微缩场景中的,所以更是难上加难。
“每个建筑的设计图,都是我来完成的,从测量到画在图纸上,这个过程的精准度,对于作品呈现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作品,我们都是按1∶50的比例复原的。”胡伟容说,以前跟着师父经常做的,都是独立的建筑,主要做精致就可以了,但这次有大场景的还原,除了建筑本身,地貌部分的占比也很大,而这些与做古建筑的技艺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她来说,也是一次考验。
追求完美,不怕返工
“比如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的建筑结构本身就十分复杂,有建筑物、有城堡、有地面雕塑等,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周围环境的还原如何去体现。除了一些人工绿色草坪假树是网上购买的,其他都是我们自己来设计制作的。”胡伟容说,而且在制作过程中,返工重做的,不只是拼接处的设计,包括一些细节的处理。
“制作六盘山纪念碑上的文字时,最初我们做的碑是实心的,后来发现上面的字很难看清,最后决定拆掉重新做,将碑体做成空心的,里面打上灯,这样就能把刻的字都显露出来了。”胡伟容说,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攻克,比如如何把泥塑的人物固定在木制的石碑上。“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上的三位红军战士,就是用泥塑做的,我们在做人物时,会提前在里面预留预埋件,并在纪念碑顶部的木板上打孔,这样让人物的脚底通过预留件和木板紧密结合在一起,像类似这样的工艺其实很多都藏在建筑的内部,大家肉眼是看不到的。”
结束了在固原博物馆的展览,如今,这些红色主题微缩场景安静地在陈列室中静静地等待着欣赏它们的人,而马振仁带着徒弟,继续忙着手头和古建筑复原有关的其他事。他说,后半年,他有一个目标,要还原固原古城,“希望能顺利进行。”(记者 王敏/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