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与马燕日记
几年前,一位英语国家读者网购莫言图书,想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来了解中国,但打开邮寄来的书后,却发现书的作者是一个名叫马燕的人。
原来,莫言在英文中拼写为“MoYan”,与马燕“MaYan”只有一个字母之差,非常容易混淆,导致这位读者错购了一本译为《马燕日记:一个中国女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英文图书。
然而,这位读者“将错就错”读完这本书后,却被书中故事深深打动,自认犯了一个“幸运的错误”。
与莫言一样,马燕也是一个有着很高国际知名度的中国人,2002年她的个人日记出版发行后,被译为英、法等15国语言,在19个国家出版发行,并多次再版,仅在美国就发售近100万册,被全美2000多家图书馆收藏。
与莫言小说天马行空的情节不同,马燕的日记还原了作者本人小学及初中的求学经历,故事非常简单,文笔非常稚嫩,甚至还“原汁原味”保留着错别字,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关注目光。
“妈妈,不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流不干!”翻开中文版《马燕日记》,这句话赫然印在图书扉页上。1987年,马燕出生在“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小学时曾两度辍学。2001年,马燕的3本日记被入村采访的法国《解放报》驻华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中文名:韩石)偶然获得,并帮助出版发行。
马燕的故事还引起了电影制片公司的兴趣,影片《上学路上》的剧情就以《马燕日记》所述为蓝本。
随着日记及影片的发行,马燕艰难求学的故事被广为流传,但她受资助后的故事鲜为人知。
2007年,马燕飞赴法国索邦大学求学,在这所世界名校她先后取得学士及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法国巴黎定居工作,如今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还能听懂西班牙语,国际范十足。
从西北偏远小山村到国际时尚大都市,马燕走得是那样远,教育成为她人生远行的最大推手。
然而,马燕的成功却是一个孤例。据时任马燕初中物理老师的马如云回忆:“后来,学生中掀起一股写日记的风气,抢着塞给采访马燕的记者们,希望也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没有一个成功的。”
那时,宁夏有着太多的“马燕”,他们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求学。1999年,导演张艺谋曾拍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反映的就是这些贫困儿童的求学问题。
当历史的车轮行驶到2020年年底,宁夏8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如今重读《马燕日记》,记者深切感受到:
过去,靠着命运额外垂青,少数“马燕”才能“幸运”上学;如今,凭着国家普惠政策,所有“马燕”都能“稳稳”上学。
上学路上,从20世纪末的“一个都不能少”,到如今的“一个都没少”,虽然只有几字之差,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
“红星照耀的地方”
2001年5月,当彼埃尔·阿斯基深入同心县预旺镇张家树村采访时,当地一名干部告诉他:“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之后,你是第一个到这里的外国记者。”
预旺镇山大沟深,距同心县城足有70公里,却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名扬世界,这与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报道有关,那时这里还叫“豫旺堡”。
1936年夏,由彭德怀率领的红军一方面军在豫旺堡设立西征指挥部,接应尚在长征途中的红军二、四方面军会师,在这片土地上活动了将近半年之久。当年夏季,埃德加·斯诺来到豫旺堡实地采访40多天,在此基础上创作出震惊世界的纪实报道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据该书记述,红军“除了政治训练以外,每个连、营、团和军的政治部都负责群众教育。”然而,千百年来贫困一直是阻拦同心学子求学的最大拦路虎。特别是女孩,在受教育的天平上很难被端平。马燕的母亲白菊花承认:“如果不是马燕的老师坚持让她上学,她可能早就离开学校了。而她的弟弟们则会继续读书。”
21世纪初,张家树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400元,一学年70元的学费对马燕家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经常拿不出来。
2014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宁夏大力实施精准脱贫,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6818元,增加到2020年的11450元,年均增长11%。
马燕的家乡,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真正主人公”——马燕母亲
“张家树村就像处在世界的尽头……”2001年春夏之交,彼埃尔·阿斯基一行从银川乘车来到张家树村时,190多公里的路程花了近十个小时。
日前,记者一行从银川乘车,却只花了3个小时就到了张家树村,三分之二的路程都是高速公路,剩余部分也都是水泥路和柏油路。
前些年,张家树村实施整村生态移民搬迁,现已空无一人,不少院落中长有参天榆树,这正是张家树村得名的由来。
记者爬上柏油路旁的一处高地上,走进马燕家的老院落,土坯院墙还在,院内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榆树,脚下长着一蓬蓬芨芨草,迎面是几间房门紧锁的旧屋。预旺镇干部说,马燕父母搬到同心县城居住,他们姐弟3人也都在外地工作。
寻人不遇。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同心县城,在同心县第五小学后面的一处小院门口,终于见到了马燕的母亲白菊花。
“马燕是老大,她还有两个弟弟,都在政府部门工作。”白菊花介绍说,孩子们都是靠着上大学走出了大山。
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白菊花说话利落、语气果决,面对记者提问毫不怯场。用马燕在日记中的话来说,妈妈是村里“最厉害”的人,“见风都要抓一把,每一样都要占第一”。
在《马燕日记》一书的前言中,彼埃尔·阿斯基表示:马燕的母亲可能才是这个中国故事里真正的主人公。
上小学五年级时,马燕被母亲从学校劝退。心有不甘的马燕提笔写下“我要上学”的信,让弟弟读给没文化的母亲听,希望她能回心转意。
“妈妈,不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流不干!”听完女儿这封信,白菊花偷偷流了泪,后来她又收到女儿的几本日记。
“马燕再也不能过像我这样的生活了。这样的生活太苦了!我在外面打工,斗大的字都不认识,男女厕所都分不清楚。”白菊花说起当年为马燕掉泪的原因。
几天后,白菊花将女儿的信和日记,塞给了入村采访的彼埃尔·阿斯基一行手中。
没想到,贸然交出去的信与日记,个中内容却被全球读者所知晓,并成为“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正如中文版《马燕日记》副标题所言。
伴随着日记的出版及畅销,马燕获得一笔笔版税及捐款收入,终于解决了上学难题。心怀感恩的她还拿出了25%的版税收入,资助数百名贫寒学子继续上学,后来不少人还考上了大学,如今他们在学校、银行等单位工作,摆脱了贫困命运。
回访马燕母校
马燕曾经就读的预旺乡回民小学已不复存在,被预旺镇中心小学取代,这也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
记者来到预旺镇中心小学时,正好赶上午餐时间,孩子们吃的是大米饭和土豆烧牛肉。
“学校的饭比家里的要好吃。”二年级学生田小俊将饭盒里的饭吃了个干干净净。
记者走进学校餐厅,浏览每周食谱,发现早餐是一枚鸡蛋,午餐是米饭,晚餐是面条,午餐晚餐都有肉菜。每周还有一顿丰盛的“牛肉烩菜”,用来“改善生活”。
然而,据《马燕日记》记述,作者当年吃的是自带的黄米饭和凉馒头,有时连1角钱的素菜也吃不起,需要向同学借。即便如此,马燕还常常断顿,有几次饿得流眼泪,称“挨饿的滋味无法用一个词形容”。
改变,源于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实施。2012年以来,同心县农村小学生及初中生不花一分钱,就能在学校吃上美味营养的热饭,就连学生用的一次性餐盒也由政府无偿提供。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同心县荣获“2019年度阳光校餐示范县”,相关经验做法被教育部在全国推广。
预旺镇中心小学向西行90米,就是同心县第三中学。2001年至2004年,马燕在该校上完了初中,那时这里还叫预旺中学。
在马燕的这所母校,记者见到了一位名叫罗忠国的九年级学生,今年17岁,年级、年龄与2004年的马燕相仿。
就读初中时,马燕需要交纳杂费、课本费,还要自带干粮到校。这些费用与艰辛,罗忠国都无需承担,全由国家免除或发放。作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罗忠国还被免去住宿费、作业本费,这些优惠政策马燕都不曾享受。
其实,如今罗忠国家里并不“差钱”——在预旺镇胡堡子村的家中,父母养牛15头,光“牛资产”就有30万元,还不算养羊和种地收入,早就稳稳脱贫。但脱贫不脱政策,他依然享受着各项国家优惠政策。
在同心县第三中学,像罗忠国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共有785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近三分之二,他们的家庭都已陆续脱贫,并过上了富裕日子,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可爱可敬的中国
通过社交平台,记者采访到身在巴黎的彼埃尔·阿斯基。
目前,68岁的彼埃尔·阿斯基依然从事他所热爱的新闻工作。他的妻子是一名中国人,中国依然是他深情关注的地方。
2019年,彼埃尔·阿斯基到过银川市,这是他11年后首次重返中国,上次来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时。此行,他约见了白菊花以及当年受他资助的马晓梅等两名学生。因为行程紧张,他未能亲自回到张家树村探访,“感到十分遗憾”,但是进行了详细的询问了解,得知村庄已搬迁的情况。
白菊花看到的彼埃尔·阿斯基已是白发苍苍,不再是当初采访马燕时的满头青丝,不由感叹岁月催人老。但彼埃尔·阿斯基通过翻译调侃说:“在法国,头发越白的人越受欢迎,那说明他经历的事情多。”
11年过去,中国以及生活在这个国度上的人们也经历了很多事情。彼埃尔·阿斯基得知,马晓梅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他看到银川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不可思议,“对人们的进步以及银川的变化,感到十分高兴”。
彼埃尔·阿斯基承认,他参与救助马燕是一个偶然,“一个幸运的偶然”,他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当年,彼埃尔·阿斯基建立“为了宁夏孩子”基金会,筹集资金帮助像马燕一样贫困的宁夏孩子,由白菊花负责帮扶资金、物资的分发,但基金会运行到2007年就因为经费不足等原因停止了运转。
就在2007年,中国政府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教科书费、教辅材料费,让农村贫寒学子不再为上学费用犯难。特别是对贫寒程度较深的西海固地区学子,更如雪中送炭。
在国家及自治区普惠性政策基础上,同心县又筹集资金3000万元,在2017年成立教育扶贫基金,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资助体系,终于彻底消灭“因贫辍学”现象。
“现在上学不要钱,国家还给各种补助,上学有绿色通道,还有助学贷款……”白菊花感叹,现在人们手里有了钱,孩子们很有福气。
借助现代通信技术,记者日前辗转联系到了马燕。马燕坦言,这些年她看见越来越多的国内游客到法国旅游,从他们不俗的穿戴和超强的购买力上,她感受到了祖国人民的富裕。连马燕身边的法国人都感叹:“中国人越来越富裕了!”
“在巴黎各大交通广播站中,都有了汉语播音。商场各类产品都有中文说明。”马燕说,这些新变化和中国快速崛起密不可分。
今年,适值彼埃尔·阿斯基采访、资助马燕20周年。2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马燕和“马燕们”的故事,“联袂”记录着一个苦尽甘来的民族复兴历程。
进入新时代后,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充满了奋进与光明,等待着被记录与传递,让世界去认识一个可爱可敬的中国。(记者 杜晓星)
就读初中的马燕(右)在农田里劳作。
马燕(前)与同学们在一起。(图片由马燕母亲白菊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