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岁当兵到23岁离开部队,今年56岁的张广升依然不舍得脱下自己心爱的军装,30多年来,他经常穿上军装佩戴好军功章,受邀走进吴忠市的企事业单位、学校讲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战争故事和对祖国的崇高敬意,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结。
“我从小就对课本里的王二小、刘胡兰、邱少云、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充满了敬意和崇拜,初中毕业那一年,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让我的心绪难以平静,梁三喜、靳开来等人英勇杀敌的场面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我恨不得立即到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场中保卫祖国,只可惜当年我还不满18岁,不符合当兵的条件。”说起当兵的初衷,张广升似乎又回到了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时代。初中毕业后,16岁的张广升边打工边等待当兵的机会,在这期间,他还曾救过一名落水儿童。
1983年,18岁的张广升终于如愿穿上了自己向往的军装。在训练中,他比其他战士更刻苦,表现很突出,因为他的心里始终保持着上战场的决心!
1985年,已有两年兵龄的张广升得知所在部队将赴云南参加老山前线作战,作为司机班的业务标兵,张广升向部队首长写信申请参加战斗。申请批准后,张广升跟随部队到了云南,由于地形特殊,张广升的汽车运送派不上用场,他被连长安排看车、看营房。这个决定似一盆冷水浇向了张广升的雄心壮志,他向连里和营里连写3份请战书,并向连长保证:向战场背送弹药,我决不比别人差!在张广升的软磨硬泡下,连长批准了他的参战请求。
在紧张的战前训练中,身体单薄、个头偏低的张广升却表现得十分卖力,背重弹药总要比别人多一点,运送速度比别人快一些。
上了前线,张广升所在的连队负责向阵地运送战斗物资保障,他背着装有子弹、手榴弹、罐头、压缩饼干、粮食和水的蛇皮袋,送到“猫耳洞”,再将伤员和烈士抬下阵地,往返9公里的路程都是羊肠小道和山路陡坡,深沟险壕以及路边的地雷给输送战斗物资的战友造成了极大的危险和伤害。“我的体能好,能吃苦,每次上阵地我都抢着背双份,保障一线阵地的物资供应。”回想起当年在战场的经历,张广升的眼里蒙起了一层水雾。他说,老山前线雨水多,潮湿闷热,许多战士的裆部溃疡、腐烂,内裤和血肉常常粘连在一起,为了减轻战士的疼痛,部队配送了一些女兵穿的裙子,战场上,穿着裙装作战的士兵成了一道令人心疼的风景。
在战场上与死神擦肩而过是常有的事儿。1986年7月的一天,张广升背着90多斤重的3箱水果罐头在通过百米生死线时,遭到了敌军的炮火轰炸。“当时如果不是身上的3箱罐头,我的命可能就没了,幸好只是身体左侧受了一点伤。”张广升说:“还有一次,我在通往阵地的陡坡处滑倒了,为了保护身上背负的三箱手榴弹不被碰撞引起爆炸,我紧护着弹药箱,滚下了4米深的沟底,右手筋骨被砸断,身体多处受伤……”
即使这样,张广升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继续参加战斗。在一年多的作战中,他平均每天背送战斗物资近90斤,一年背送了约32000多斤物资,抬送伤员、烈士17人次,在全连的背送任务中排名第一,被部队授予“战地模范军工”,被战士们称为“老山骆驼”,并荣立二等功。
1988年,张广升退伍还乡,被安排在吴忠市一家企业工作。虽然离开部队30多年,但张广升依然保持着乐于助人的火热心肠,他先后两次孤身奔赴汶川地震灾区和雅安地震灾区参加救援工作,并向灾区捐款。2010年7月被吴忠市评为“双拥模范人物”。2011年到顾金海烈士生前的部队调取顾金海烈士的事迹资料,帮助顾金海烈士父母修建了顾金海烈士陈列室;2012年帮助马志云烈士家属找到了马志云烈士安葬的地方,实现马志云烈士家属28年后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烈士的愿望。他还积极参加社区志愿者工作,多次进入部队、学校、社区讲述革命英烈战斗故事。(宁夏新闻网记者 胡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