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镇河村的西红柿发展要从2003年说起,该村紧紧牵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以“农”字为核心,探索“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的多元化发展途径,让村民的收入成倍增长,“美丽镇河”品牌也打得格外响亮。
大棚从7栋到4万余栋
2003年以前,镇河村一直种粮食,有几家农户零星种着西红柿,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当时,在村上任妇联主任的谢玉梅注重了解市场信息,去山东等地考察了当地种植西红柿的情况,又请专家来调研,知道了早晚温差大、无沙无碱的土壤十分适合种植西红柿后,她开始在村里推广种植西红柿。
“咱们这个地方的水和土壤种出来的西红柿特别香甜,而且西红柿也好种。”谢玉梅回忆道,虽然有种植优势,但毕竟是个新尝试,自己和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工作,也没人愿意“吃螃蟹”,于是,她和党员干部带头试种,一共种植了7栋大棚。当年秋天,西红柿丰收,一棚卖出了18000元的好价钱。“那个时候,18000元对我们农民来说是大钱了。”谢玉梅说,首战告捷,原本观望的村民们吃了定心丸,大家纷纷开始建大棚、学技术、种西红柿,村里的西红柿大棚没多久就多了百余栋。
要想有市场,品质必须有保证,谢玉梅引进了产量高、光泽好、口感好的优良品种推广种植。趁热打铁,村上又接着成立8家合作社,主要负责对接商家,进行蔬菜瓜果的收购以及产前产后的技术服务,让村民无后顾之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镇河村千余户人家户户种植西红柿,全村有日光温棚4万余栋,在规模化种植的带动下,西红柿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每到西红柿成熟时,镇河村一片热闹红火,一茬茬西红柿销往上海、西安、内蒙古、新疆等地,西红柿的“旅行地图”越来越远。
西红柿红村民日子更红
近日,在村民王峰的大棚内,一棵棵近一人高的西红柿枝蔓上缀满了果实。提起自家这些年的生活变化,他有说不完的话:“我现在有4栋棚,一年能挣十二三万元,这些年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挣了一些钱,买了小轿车,以后还想引进更好的品种,学更好的技术,收入会越来越高,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富足。”
村民田茂林搞了20多年工程,年纪慢慢大了,去年他将工程交给孩子,自己回到村上种了4棚西红柿,“打理大棚相对简单,一年挣个十几万元,现在一有时间就到村上参加体育、文艺活动,日子过得轻松快乐。”
宁夏洋禾农丰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乐除了自己种植,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西红柿经纪人。他和村上签订协议,每年收购100多户村民的100万公斤西红柿。
余乐说,在西红柿丰收期的前几天,采购商就来村里住下,采摘后,一辆辆物流货车开进村里,第一时间装车,让西红柿出了大棚就进入外地人的餐桌。“品质好、亮度好、果形好、口感好。”这是余乐听得最多的对镇河村西红柿的评价。
忙时,余乐还会招收村民来合作社打工,村民孙梦英家里种了两栋棚,丈夫负责打理自家大棚,她则来合作社育苗、采摘。“一个小时15元工资,西红柿红了,我们的日子也跟着红了。”孙梦英说。
谢玉梅介绍:“近年来,镇上还给予技术支持,进行大棚改造。2020年镇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43元,可以说是西红柿种植产业加快了村民奔小康的步伐。”
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渐渐铺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如今,镇河村西红柿已经扬名在外,村里也专门申请注册了“美丽镇河”的商标。
镇河村围绕“生态+融合+共享”的发展思路,利用美丽乡村和美丽村居环境,引导村庄注入旅游功能,发展满足游客各种需求的采摘、休闲等乡村旅游业态,逐步打造“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格局。连续4年举办的西红柿丰收文化旅游节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吸引了八方来客,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渐渐铺开。
在镇河村的影响下,其他村也种起西红柿,目前,掌政镇设施蔬菜种植总面积为14000亩,西红柿种植面积占60%,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品质,掌政镇从育种、管理、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确保产业的稳步发展和村民的切实利益。
小小西红柿,映红致富路,如今,掌政镇党委书记杜新艳又有了新的打算:加大技术服务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节本增效,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延伸加工西红柿从田间到市场的产业链,同时,推进西红柿产业和旅游、养生的有机融合,打造自然观光、民俗文化、现代科技的新亮点,使西红柿成为掌政镇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