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新时代的变革,不断鞭策着教育变革;新科技的变化,对现代化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但不管如何,石嘴山市都会在“互联网+教育”这条新赛道上奋力奔跑。
随着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道必选题。在这条新赛道上,石嘴山市一直在奋力奔跑。
2019年1月,石嘴山市被确定为宁夏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城市,站在了教育变革的时代潮头。通过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强化教育网络建设及管理、引导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师生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能力、创新 教育和学习等方式,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相融合的“互联网+教育”系统应用。近三年来,全市建设“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师”标杆校、试点校35所,教师信息化和智能化教学应用达到95%以上,数字化校园覆盖面达100%。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
2020年11月20日至21日,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暨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石嘴山市召开。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专家组和来自全国各省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门负责人百余人走进我市,共同检阅一份教育变革试点的答卷。
在市第三中学,英语教师张红梅的教学活动中处处可见人工智能的影子。课堂上师生人机协同、互动教学,课下老师布置练习、批改作业均可通过网络进行,极大提升了学习效率。在智适应学习中心,学生登录账号后,可以寻找到基于人机结合的推荐引擎提供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做到“千人千面”,既有效减轻了教师负担,又有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精准教学。
该校校长陈光华介绍,学校把“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在常规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大数据分析使教师能够准确掌握学情、瞄准问题,让精准教学的靶子瞄得更准,从而实现了从备课、授课到讲评有的放矢。
“教师积极应用智能助手、智能阅卷、智能组卷、智能分析等开展教学工作,重复性工作量减少40%以上,课堂效率提高20%以上,教师工作压力得到极大缓解。”化学教师马翠玲侃侃而谈。
试点改革以来,石嘴山市先后探索开展了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主的智能课堂教学助手应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学科智能教学助手应用、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精准教学”应用、以无感技术为基础的“智能观课分析”应用等智能教学模式,帮助教师智能备课,分析掌握学情,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和策略,推进教学变革。
教学模式悄然改变
当你走进市实验中学的实验班,你会发现,课前同学们都会齐刷刷拿出平板电脑放在课桌上,这是他们的“电子书包”。学生通过登录教学互动平台,在课前检测反馈、课堂互动提升和课后巩固拓展等环节和教师进行课堂互动。教师站在学生中间,手里不拿书本和教案,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将知识点“拖”到智能黑板和学生平板上。教学互动平台在第一时间将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作出反馈,老师“以学定教”,进行个性化教学。
“在没有平板之前,我们在课前很少自己做习题的资源,有了平板之后,老师在课前会把很多资源推给我们,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看的资源,这样就会让学习变得很有趣,学习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张思琪说。
“满堂灌”式的教学不再出现,学习效率却大大提高。“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线灌输式教学模式正在悄然改变。
“近年来,我校在‘互联网+教育’建设上有很大的投入,教师在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已经成为常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教育’建设的应用,通过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市实验中学校长祁和平说。
城乡教学“手牵手”
3月31日,市第十二小学录播室内,教师杨花点击鼠标,身后的智能黑板上显示课题“第三课时解比例”,接着她带领学生向屏幕另一端的新民小学同学问好。在随后的教学中,两边的学生同上一节课,共同思考、回答问题。
新民小学位于大武口区星海镇,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学校与市第十二小学结对后,定期通过在线课堂共上一堂课。市第十二小学副校长穆磊表示,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有了在线课堂,加强了城乡、校际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联系。通过在线课堂整合了教育资源,增强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同时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石嘴山市全部农村、移民学校均与城区优质学校结对建立了在线课堂,城乡学生在线共上一堂课成为常态,并实现了自治区优质学校、市级学校和农村学校在线课堂联动教学,农村学校85%以上教师常态化网上备课。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在线课堂系统推送精准资源和反馈分析学生学习数据等方式,辅助教师做好备课、授课和辅导,为组织开展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实践经验。
未来已来,新时代的变革,不断鞭策着教育变革;新科技的变化,对现代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石嘴山市都会在“互联网+教育”这条新赛道上,不断奔跑。(记者 朱凤玲 兰建勇 实习生 李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