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宁夏有10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创历来批次之最。入选的项目涉及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传统医药等。
我区新入选的两个项目涉及传统舞蹈和传统技艺,包括中卫市中宁县申报的黄羊钱鞭,固原市申报的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另外8项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包括民间绣活(宁夏刺绣)、建筑彩绘(中卫建筑彩绘)、地毯织造技艺(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酿醋技艺(吴忠老醋酿制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牛羊肉烹制技艺(宁夏手抓羊肉制作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马氏济慈堂生育药剂制作技艺)、民俗春节(六盘山区春官送福)。
近年来,宁夏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非遗保护工作取得进展和成效。承载着宁夏人民历史记忆的花儿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彰显着黄河流域文化魅力的秦腔、泥塑、砖雕、剪纸、贺兰砚雕刻技艺等2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项目名录;麻编、葫芦烙刻画、黄河石鉴赏艺术、羊皮筏子制作等142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项目名录。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创新性不足、内生动力不强的实际困难,甚至面临着非遗项目后继无人、无人问津的尴尬窘境。
如何让非遗在守正创新中绽放出时代光彩?近日,自治区司法厅立法二局局长包晓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立法守护“非遗”根脉,推动保护传承弘扬,让法治之光照亮“非遗”保护之路。
今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拟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列入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目前,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已全面开展,自治区司法厅通过宁夏法制信息网、宁夏法治微信公众号等网站,将条例修订草案全文公开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同时向51个单位书面征求意见。
同时,司法厅会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银川、吴忠两市开展了立法调研,先后召开了2场立法座谈会,并实地走访了伏兆娥剪纸传承基地、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承李记传统古法酿酒传承基地酒道馆等9家非遗传承基地。
针对社会公众普遍反映的非遗项目支持力度不够、产业化发展动力不足、人才培养渠道不畅等实际问题,司法厅对目前征集到的47条意见建议逐项梳理,进一步修改完善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修订草案,积极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并及时将条例修订草案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以良法善治保障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宁夏的非遗项目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 /文 图片由自治区司法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