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团委采取五项举措汇聚疫情防控青年力量 新建包银铁路惠银段顺利完成跨既有线架梁作业 多姿多彩的国际中文教学 女篮世界杯:中国胜波黑 宁夏全力打造“西部数谷” 银川:文明成校园最美风景 奔跑吧,我们的棒球队 银川市直机关400余名党员干部闻令而动 在收获中遇见最美的秋天 金丽娟:恪守本职动员家人奋战抗疫一线 党员示范引领让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银川市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多部门联合治理电动车“飞线充电”“进楼入户” 宁夏启动危险化学品企业专家驻点指导服务工作 银川市招募疫情防控储备青年志愿者 自治区总工会筹拨150万元助力中卫市、中宁县疫情防控 宁夏积极防范疫情医废处置环境风险 惠农区:“导师帮带”助力“雏雁”变“头雁” 18个“一键式可视报警柱”亮相惠农街头 超市“四舍五入”多收5分钱,被责令退款整改 专家:发现风险及时报备 做好防护谨慎出行 村里来了带不走的 “电影播放员” 中卫农商行:“贷”动“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 盘盘宁夏1至8月“经济运行图” 金凤区备足物资保障“疫”线后勤 国网吴忠供电公司:保护鸟类与输电线路和谐共处 银川西兰花俏销北京上海香港 柯庄村:搭伙联干 抱团谋发展 用丰收色彩绘就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二十四节气·秋分: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 花样年华北区:防疫有力度更有温度 银川一女子轻信“算命大师”被骗4万元 永乐村:种好“产业树”铺就富民路 宁夏“碳普惠”平台上线 稻田趣味运动会里话丰收 银川市金凤区700名党员职工奔赴防疫一线 宁夏文明办致全区人民抗“疫”倡议书 宁夏下发紧急通知:排查9月14日以来有这些地方旅居史入宁人员 2022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遴选结果揭晓 4名男子贴假标“套名牌”制售假酒获刑 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宁夏发布一批“无废城市”典型案例 石嘴山市“平安大树”荫护社会安定百姓安宁 为何要进行多轮核酸检测 检测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宁夏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调整租房提取额度 警惕招募加盟代理骗局 宁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中宁启动“1+6”预案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惠农区千方百计促进移民就业创业 2023年《故宫日历》发布 “双减”一年,兴庆区校园迸发新活力
你当前位置:首页 >宁夏新闻 >

从麻辣串到辣糊糊 两代人传承的“老味道”

2021-03-05 12:37:14来源:银川晚报

赵文娣、杨玉霞在店里接待顾客。

在银川市兴庆区长大的80后,大概都有一个相似的学生时代——放学后总要到自己熟悉的小摊或小店里,花几块钱买十几二十串麻辣串,再配上几毛钱的糖稀和米花棒,美美地大快朵颐,位于湖滨东路丰收巷内的文娣玉霞串串香,就是这样的一家小店。

从1991年到2021年,30年间这家店不仅见证了赵文娣、杨玉霞两代人从无到有、艰苦创业的故事,更见证了在她们的代代传承下,原本只是一种小零食的麻辣串,是如何变成如今和火锅齐名的地方特色小吃。

缘起

17岁少女只身支宁誓要活出样子来

初见赵文娣阿婆,你很难想象她已经81岁了,她身形小巧,眼神灵动,说起话来带着一丝江浙口音,干起活来又十分干脆利落,一看就是个要强的人。

要强大概是赵文娣一生的最佳写照,她祖籍浙江宁波,在她年幼的时候,父母双双撒手人寰,留下年仅十几岁的她,被在上海生活的叔叔一家收养,当时的大上海消费比其他城市要高一点,叔叔家有6个孩子,全靠叔叔和婶娘卖鸡蛋、鸭蛋养活,赵文娣的到来,更是让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那时候,我想自己已经17岁了,早就该独立了。”赵文娣这样想着,就报名来到远在大西北的银川,开始了她的支宁之旅。

初到银川的几天,因为还未分配工作,赵文娣和同来的小伙伴们一起睡在当时的工会俱乐部(即如今王府井百货所在地)里,身下是一堆稻草和一块布,这样一直睡了三天,赵文娣被分配到当时的丽华商场当营业员,一当就是30多年。

“我那时候年龄小、个子小,又是个举目无亲的外地人,日子过得也挺不容易,但我发誓一定要活出个样子来。”赵文娣说,正是因为这句誓言,激励着她在各种困难面前,从不曾退缩。

创业

从5元钱的初始资金开始

1991年,51岁的赵文娣从丽华商场退休,忙碌了一辈子的她突然没了工作,心里总感觉空落落的。“我给公家做营业员,工作干得风生水起,难道不能自己做点小生意吗?”赵文娣说干就干,拿出了5元钱的初始资金,花1元钱买了1斤土豆、1元钱买了1斤豆腐、1元钱买了1斤豆腐皮,再从家里推出来一个小车,架个小锅,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我什么都不懂,看着别人生意好,就照猫画虎地跟着学,但生意总做不过人家。”赵文娣说,不服输的她冷静下来,一边到处去尝别人家的麻辣串,一边自己尝试配料,每种配料自己尝好几遍都不放心,还要把家里晚辈都喊来给自己提意见,平时顾客提出些零星建议,她都如获至宝,收摊回家后立马就开始研究。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文娣阿婆的麻辣串很快在周边学校的孩子中口口相传起来,来吃的孩子多了,赵文娣便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有钱吃最好,没钱了想吃,给我说一声也就吃了,有些顾客临时需要个几十一百块钱,我能帮也就帮了。”这份热情,让赵文娣收获了许多回头客,而在她已经“退出江湖”几十年后,还能在公交车上遇到当年吃过麻辣串的孩子,一边扶着她上车,一边热情地说:“奶奶,您不认识我了吗,我小时候经常在您那买麻辣串吃。”

传承

让婶娘的“老味道”代代传下去

赵文娣和她的麻辣串,伴随着许多80后走过他们的小学、初中甚至高中,而在这批80后步入大学后,赵文娣退居幕后,将麻辣串的配方交给了自己的几个侄儿、侄女,由他们在银川市开起了三家店,传承属于文娣阿婆的老味道,如今的文娣玉霞串串香,就是她的侄女杨玉霞用20多年时间发展起来的。

也许是家族渊源,今年56岁的杨玉霞也是个不甘于平凡的人,20多年前,她不满足于一眼就能看到头的工作,毅然决然的选择辞职,接过了婶娘手里的配方,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干的时候,我们主要靠在学校门口卖麻辣串夹饼子来打开生意,赶在孩子们上学的时间,早晨6点出摊,凌晨5点就得开始准备。”杨玉霞说,为了赶在孩子们进校门之前把麻辣串卖出去,她几乎从来没有在5点之后起过床,忙碌一早晨后,回到家还要洗菜、择菜、穿串。“一串一串的都要手动串上去,一天下来几乎没有闲的时候,经常就到凌晨了,最忙的一段时间,我躺在床上都觉得后背上的肌肉在不受控制地发抖。”

尽管如此,杨玉霞也从来没有想过退缩,她通过热情的服务和口口相传的好味道,让这家小店成为80后念念不忘的“景岳小学的辣糊糊”,再到如今的“文娣玉霞串串香”,谈及曾经的辛苦,她依然不曾后悔自己的选择。

展望

希望能让银川辣糊糊走向世界

“过去,我们做的这个东西叫麻辣串,一毛钱就能买一大串,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个上不得台面的小零食,连我们自己都没想到,如今能开到这么大的一家店,还有这么多的回头客。”杨玉霞一边说着,一边接待了一名顾客,在她做准备的时候,这位顾客告诉记者,她自从被闺蜜带到这里吃辣糊糊后,接连四五年每次吃辣糊糊都会到这里来。“有小时候吃过的麻辣串的味道。”

“我们这种店,回头客占了大部分,有些人上学的时候就爱在这吃,后来去了外地读书工作,每次回家还都惦记着来我这里吃辣糊糊。”杨玉霞说,有时候看到提着行李箱的顾客,她就知道又是哪个“馋嘴的”还没顾上回家,就跑到这里“报到”来了,感动之余,她也总是告诫自己,一定要诚信待人,要靠好味道和好信誉来打响品牌。

“我一直挺羡慕老干妈的,人家也是白手起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我们银川的辣糊糊又不差什么,为什么不能复制老干妈的成功之路呢?”谈及未来,杨玉霞踌躇满志。她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办理好各种相关的审批手续,先让自家调配的干料进入超市,被更多的人了解。“希望有一天,我们银川的辣糊糊也能被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了解、认可。”杨玉霞说。(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