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的最大仪式感,就是团圆。但今年,因为疫情,很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这是对疫情防控最大的支持,选择这种方式,也是选择度过一个更有意义的春节。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异地,只要有爱,只要有祝福,就有浓浓的年味。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宁夏文化名家为大家送上新年的祝福,让我们一起过一个欢乐祥和、平安稳定的春节,细细品味不一样的精彩。
周一新:写春联要用最恭敬的心
走进宁夏书画院院长、宁夏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周一新的工作室,一张为建党100周年创作的大幅国画的底稿占据了一整面墙的位置。
周一新和工作室的学员向大家拜年送祝福。
“这是我和工作室的学生一起创作的,目前正在创作中,还未成稿。”周一新说。
“周一新工作室”是14个“全区首批文化名家工作室”之一。自建立以来,工作室通过公益教学,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绘画艺术。工作室的70多名学员中,有中小学及高校青年教育工作者、社会美育骨干、新文艺工作者、画院专业创作人员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周一新的指导下,学员们用画笔,以绘画的语言表达内心对生命的关切与回应,先后创作了100余幅反映抗疫精神的作品,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春节来临之际,周一新和工作室的学员们一起,连着几天为基层群众义务书写对联,“写春联要用最恭敬的心,最工整的字迹和最美好的句子。”周一新说。(记者 张涛 文/图)
郭文斌:心中有祝福年味就足
2021年元旦,《记住乡愁》第七季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首播,创下观众规模1764万的收视佳绩。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部纪录片的文字统筹、撰稿、策划就是著名作家、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谈及参与这部纪录片创作的最大感受,郭文斌说,《记住乡愁》进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文化的价值对接,从百姓日常生活角度,对一些社会问题作出探究。而这其中,少不了春节。春节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游子们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
郭文斌说,只要说起春节,他心中就会有很多感触。特别是在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许多人选择就地过年,乡愁的味道就会更浓烈。
“有娘在的地方就有年,有故乡的地方就有年,心中有祝福的人就有年,不管我们能不能回到故乡,不管我们能不能团聚,只要我们心中有团聚,只要我们心中有祝福,只要我们心中有天地,新年处处有年味。”郭文斌说。(记者 张涛)
马占祥:愿诗歌和生活都美好
“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在诗词中寻找春节的影子,别有一番韵味。”2月6日,同心县文联主席马占祥说。
马占祥
马占祥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诗歌学会秘书长。去年,他凭借诗集《西北辞》获得骏马文学奖诗歌奖。
“他的创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同心县退休干部马希丰的眼里,马占祥的诗歌,就如同这块黄土地上的芨芨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扎根于生活之中,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包村工作、疫情防控,这是马占祥当下的重点工作,但不妨碍他“挤”出时间搞创作。
“值此新春佳节,祝大家牛年吉祥、万事如意。”马占祥说,诗歌是有难度的写作,生活也是有难度的,但是都有着美好的意味,让人身处其中乐此不疲。(记者 马忠 文/图)
伏兆娥:“非遗”剪纸喜迎牛年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常常被赋予吉祥、勤劳、踏实、奉献等积极的象征意义。”2月5日,在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培训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伏兆娥向记者展示她以牛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我想通过剪纸诠释牛脚踏实地、敢于拼搏、开拓进取、勤劳奉献精神的同时传递家庭兴旺和谐、团圆美满的美好祝愿。”
伏兆娥创作的牛主题剪纸作品。
伏兆娥6岁开始跟着母亲学剪纸。1983年,她的剪纸作品《饭馆春风》在报纸上发表。1997年,伏兆娥在镇北堡西部影城开了剪纸工作室。她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特点鲜明,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伏兆娥在向人们推介剪纸艺术的同时,总是不忘宣传宁夏,希望通过自己的剪纸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宁夏、了解宁夏剪纸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她采用“公司+非遗协会+传承人”的培训模式,累计培训移民妇女2500人次,并完成手工成品回购10000余件。
“过去家里吃饭就靠那块田地,有了牛,才能保证好收成。牛给我的感觉,就是安稳幸福的生活,是吉祥的象征。”伏兆娥说,值此新春佳节,祝全区人民牛年快乐、牛气冲天、金牛送宝、牛年吉祥。(记者 马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