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在宁夏银川市一商场内的冰场,宁夏轮滑滑冰协会短道速滑队队长马钊(左一)带领队员训练。新华社记者 唐如峰 摄
新华社银川1月19日电(记者马思嘉、唐如峰)晚间十一点,宁夏银川市大阅城内商户几乎全部灭灯闭门,唯独五楼冰场灯火通明。冰刀自冰面呼啸而过,64岁的教练刘威与18名小队员一圈圈加速驰骋,外面围着强忍困意、点评孩子动作的家长们。
“银川市冰场很少,等商户关门我们才能包场,不耽误人做生意。这些孩子平时每周来这训练两次,都是晚上八点半到十一点半,但特别有热情。”两鬓虽已斑白,但刘威在冰上速滑时动作矫健流畅,如同青年人。
这支专业短道速滑队伍属于宁夏轮滑滑冰协会飞翔轮滑滑冰俱乐部。起步时在冰面加速跑、加速滑行、侧身摸冰,比标准冰场稍显狭小的商业冰场,俨然成了这群少年“飞翔”的天地。
受制于自然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宁夏并非冰上运动“高地”,但教练刘威的梦想是提高当地青少年冰上竞技运动水平,往国家队输送优秀的短道速滑运动员。
刘威是哈尔滨人,自小跟着身为短道速滑职业教练的父亲练习,见证了宁夏短道速滑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刘威因工作原因从哈尔滨来到银川市,业余时间喜欢去公园里结冰的湖面上滑上几圈,吸引了一批“粉丝”,逐渐成立了宁夏轮滑滑冰协会。学生、家长、外来务工人员、退休人员……跟着刘威学习滑冰的人群渐渐扩大。
“我刚来的时候全宁夏玩滑冰的可能不到200人,现在专门从事滑冰的发展到了几千人。”刘威说,自从银川市有了第一家商业冰场,他就成立了短道速滑队伍。
通过和其他俱乐部比赛选拔人才、吸纳兴趣爱好者等方式,刘威的短道速滑队伍开始壮大,但起初不少兼具天赋与勤奋的孩子上到初中就因学习而放弃了这项运动。
“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只要进了这支队伍,就有资格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考试能加分,以后可以成为运动员或职业教练。”刘威说,“这两年好苗子走得少了,家长也更支持了。”
寒假前,八岁的雍瑾玥除了每周来冰场参加晚间训练,还要在家练习动作,训练体能。春夏秋三季以旱冰练习为主,需热身跑1万米。
“孩子最初一个月几乎是哭着跑完的,但是她非常喜欢这项运动,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进步也很快。”雍瑾玥的母亲李蓉说。训练强度之大能使袜子拧出水来,她每次都要为女儿准备一双干净的袜子。
每天晚上陪女儿来冰场训练,李蓉和其他家长都积极负责把缓冲垫固定到冰场内墙,结束后再收起来,然后清理冰面,往往要忙到夜里十二点。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体能跟不上,还送孩子去健身房。
18岁的马钊是队伍里年纪最大、个子最高的成员。跟着刘威训练九年,他于201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轮滑与速度滑冰全能竞赛轮滑与短道速滑项目500米冠军,又在2020-2021赛季全国短道速滑锦标赛上见到了自己的偶像武大靖。
“感觉自己一切努力都值了,接下来就是用心、用脑去坚持,向着冬奥会的目标努力。”马钊说。
随着“三亿人上冰雪”号召的提出,宁夏体育局近年来通过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式,支持短道速滑项目,并聘请刘威去宁夏体育职业学院当教练。“学院这些孩子不少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他们以后回到家乡,这个项目就会在当地落地开花,影响到更多人。”刘威说。
晚间十二点,商场的灯几乎全部熄灭,孩子们脱下冰刀,露出一双双覆盖着老茧的脚,但脸上都是笑容。
1月16日,在宁夏银川市一商场内的冰场,宁夏轮滑滑冰协会短道速滑队教练刘威(左)带领队员训练。新华社记者 唐如峰 摄
1月16日,在宁夏银川市一商场内的冰场,宁夏轮滑滑冰协会短道速滑队队员雍瑾玥在训练。新华社记者 唐如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