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城市开启新的乐章,城市里所有平凡的人,都是不可缺少的音符,他们在生活中用默默的坚守显现着各自的力量。“春夏秋冬,经过才懂。”在时代的大河中,在种种不平凡的经历中,我们才更加意识到平凡生活的可贵与值得珍惜。
有时候平淡只是绚烂的表象,当胸中的火点燃勇敢,平凡的人便不再平凡,《银川晚报》从今天起推出全新栏目“凡人凡事身边绚烂”,记录你我身边的平凡人,讲述他们在平凡生活中因努力坚守而闪闪发光的温情故事。
银川市兴庆区玉皇阁北街,原信义市场西门旁边,有一家盛文甘栗,盛文甘栗对面的那块空地,是修鞋匠老文坚守了27年的阵地。
数九寒冬,要顺利找到老文并不容易,盛文甘栗的售货员告诉记者,老文每天出摊没有固定的时间点。“你要观察太阳,太阳光照在那个地方,晒得最好的时候,修鞋的师傅就来了。”小哥指着马路对面一块空地说。
27年的坚守“我们这些老街坊,无论搬到哪里,都来找他修鞋”
1月18日这天,太阳在11点左右晒得最好,修鞋匠老文果然如约而至,摆好摊子没多久,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顾客。“师傅,我这鞋底磨偏了,能给修一下吗?”来修鞋的阿姨递过去一只黑色磨砂面的靴子,老文剪下一张皮子,贴补在鞋底,拿起专用的剪刀,熟练地把多余的地方剪掉,还顺便帮这位阿姨修好了包上的拉链。“15元,下次再来。”老文说着,把修好的鞋和包给了阿姨。
“这师傅在这里修了20多年鞋了,手艺不错,收费也便宜。”等待修鞋的过程中,这位姓高的阿姨和记者攀谈起来,在她的讲述中,这条街、那个市场、这个鞋摊子和它的主人老文,都变得清晰且鲜活起来。
高阿姨以前住在原信义市场旁边的小区,出门过个马路,就到了老文的修鞋摊,她家在这里住了20年,20年来每一双鞋都是在老文这里修的,从几十元一双的双星、回力牌球鞋和小布鞋,再到百十来元的运动鞋,等到生活条件好了,一双皮鞋动辄好几百元,一旦有了什么问题,她还是愿意拿到老文这里来修,似乎忘了自己已经搬离这里好多年了。
“人老了,念旧。”高阿姨告诉记者,自己拿来修的这双鞋,也就几百元,但每次坏了,她都会从湖畔嘉苑的新家专门开车跑一趟来修。事实上,老文的修鞋摊和高阿姨手中这双修修补补、始终舍不得扔掉的棉鞋一样,承载的是大家共同的记忆。
高阿姨和老文依稀记得,最初来修鞋的时候,岁月还没有在他们脸上刻上皱纹,家门口的信义市场还是熙熙攘攘的,每逢节日,同心春门口总站满了排队买油饼的人。而在老文的印象中,像高阿姨这样的老主顾,占了他所有顾客的绝大多数,他们都曾是这条街上的熟面孔,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都在别的地方买了房。“他们时不时就打个车来我这里修鞋,顺便聊一聊。”老文说。
老文在他的小摊上忙着。
一个时代的终结“再过三五年,我们这个行当可能就没啦”
从1994年到现在,这个修鞋摊是老文来到银川后梦想的起点。作为一名残疾人,想要谋生,就必须得有一技之长,这个道理老文从很小的时候就懂了,于是还在家乡甘肃平凉的时候,他就看上了修鞋这个行当,希望能以此为安身立命之本。“我在这行还是有点天赋的。”老文直言,年轻时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没有能力去拜师学艺,很多手艺都是自己摸索着学出来的。“以前条件差,穿皮鞋的人少,大多数人都穿的布鞋,缝缝补补也就好了,偶尔遇到有穿皮鞋的,我也都能摸索着给修好了。”老文说。
来到银川后,老文发现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更好一些,穿的鞋也更“高档”一些,来小摊上修皮鞋的人也多了,过去修布鞋积累的经验不那么管用了,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起来。然而,对于一开始就选择独自摸索的老文来说,这不过是梦想路上的又一个关卡,他依然在不声不响中独自观察、思考、练习着,不动声色地修好了一双又一双鞋,也收获了一句又一句谢意和街坊邻居的信任。
2019年,老文突然发现,自己熟悉的一切似乎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先是住在周围的老街坊们一户一户地搬走了,新来的住户都不怎么喜欢修鞋了。再然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离老文的鞋摊不远处,和他争夺客源好几年的竞争对手,也卷着铺盖回家了,疫情过后,老文重新摆开小摊,却没看到“竞争对手”的身影,他感到的不是打败了对手的爽快,反而是一种英雄惺惺相惜,却不得不走向迟暮的荒凉。仿佛一个时代,就这样终结了。
是的,在老文看来,属于修鞋匠的时代正在慢慢走向终结。“五年,我估计不出五年,这个行当就没有了。”老文举着指头,信誓旦旦地说着,他的自信来源于生活给他的回应。“现在的年轻人都爱时尚,穿坏的鞋就扔了,很少有人愿意来修鞋了,你看来我这修鞋的都是老顾客,哪个不是上了年龄的人。”老文说,如今他出来摆摊,多的时候一天能挣个四五十元,少的时候分文没有,白吹一天西北风。
而最让老文惋惜的,还是修鞋这门手艺的没落。作为一名修鞋匠,老文没能劝说自己的孩子干这一行,也不大乐意让孩子干这一行。“现在有点能力的年轻人,随便找个工作一个月都3000多元,谁还愿意风里雨里来,在这里辛苦求生呢?”老文说,相比起很多工作来,修鞋要吃苦,不挣钱,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少数。
“唉,我再坚持几个月,如果实在没有什么起色,来年我也就不干了。”老文对记者说着,似乎已经看淡了一切,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习惯性地看了看记者脚上的鞋子。“后跟那里有些开胶了,脱下来我给你补补。”(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