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种植、远程监控、高效养殖……在贺兰县,传统印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方式正被先进的智慧农业所替代。“通俗地说,就是给传统农业装上一个‘聪明大脑’。”近年来,贺兰县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园区科技含量,智慧农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种植智能化,果树全年结鲜果
12月18日,记者走进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红树莓种植基地,一排排树莓植株枝繁叶茂,红树莓点缀其中。郁郁葱葱的绿,星星点点的红,让本来在夏季成熟的红树莓在这里忽略了季节更替。
“我们主打的品种是绿天51号,这个品种的产量高,比露天栽培的品种年亩产量高10倍左右。”基地生产经理乔小山告诉记者,一般传统种植的大田树莓,每年7月到10月成熟结果,现在基地把大田树莓种植移植到智能温棚,通过可移动盆栽,每天都有新鲜的红树莓果可供采食。
通过近一年的研发和培育,红树莓基地探索出“冷库+智能温室+大田”的鲜食红树莓全季节供应生产模式,采用水肥一体化与无土栽培相结合,控制红树莓生长过程中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实现鲜食红树莓365天不间断供应。
截至目前,红树莓基地已建成占地25亩的智能化温室1座,纯净水灌溉系统已建设完成。大田栽植立柱4200根,铺设滴灌10万套,培育红树莓4.5万株,目前已完成10万株分根育苗工作。
近年来,贺兰县加快节水灌溉技术、设备引进、研发和集成,大力发展喷灌、滴灌为主的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实现高效节水灌溉从单一的灌溉技术模式转变为农业综合集成技术模式,功能从单一的灌溉供水转变为水、肥、药综合供给,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双赢”。
高效养殖术,不排放一滴废水
“吱吱,吱吱”,12月18日上午9时55分,银川科海稻渔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负责人石常晋的手机“报警”了。
“东3号池塘缺氧,自动制氧设备马上打开了。”石常晋拿出手机给记者看,只见手机上跳出一行字“溶氧达到下限,增氧机已启动”。
“现在天气寒冷,池塘里的鱼已经休眠,我们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监测水下的生态环境,保证池塘里不缺氧。”石常晋介绍,采用物联网实时监测水质,可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对水质进行改良,降低养殖风险。同时,大数据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精细喂投和科学用药,降低了养殖水体污染,使渔业生产从经验依赖型向科学决策型转变。
记者在科海渔业鱼菜共生园区看到,大小池塘里养殖着各种鱼类,池塘旁无土栽培的绿叶薄荷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大棚就是一个生态圈,设置了蔬菜立体种植区和渔业养殖区。
养鱼的水经过滤后,变成了自带有机肥的营养液供给蔬菜;种菜的水经过养分吸收后,又变成适合养鱼的水,鱼帮菜、菜帮鱼,实现和谐共生。”石常晋介绍,整个温室里最大的亮点是尾水不排放,植物的二次根系可以吸附营养元素,降解一部分亚硝酸盐。净化后的水可作为水产养殖的优质水源,既解决了水产养殖残饵排泄物引起的水质恶化问题,又降低了水稻施肥量和用药量,有效减少了园区农业面源污染,最终实现以渔肥田、以田净水、以渔治碱。目前,该技术已在银川10多个渔业养殖基地推广应用。
目前,贺兰县已集成推广应用池塘微孔增氧、生物制剂水质调控、物联网应用等7项标准化健康养殖新技术。建设第三排水沟、第五排水沟2个农业尾水循环治理示范区,晶诚、新明、科海、蓝湾、拱福名优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5个,试验开展鲈鱼大规格苗种培育及绿色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实现水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不向黄河排一滴废水。
产品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气象台、无人机、遥感检测设备……走进贺兰县稻渔空间生态休闲观光园产品展示大厅,整面墙的电子屏幕在不停闪动,实时更新着各类检测数据。
“稻渔空间种出的每一粒大米,背后都是‘一台电脑在唱主角’。”稻渔空间生态休闲观光园负责人赵凯告诉记者,园区的水稻种植因为科技力量的介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园区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信息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将不同产品的加工过程进行追溯、记录,形成完整的溯源,并形成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码可以清晰看到每一袋米的种植情况、地域位置、加工过程及产品检验报告。
“比如这袋蟹田米,通过包装上的这个二维码,厂家可以追踪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批次。当食品出现问题时,消费者可以追溯生产日期、生产操作者、物流等信息。”赵凯拿出一袋大米对记者说,通过农产品全程可追溯,有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园区近年来不断改革创新,重点在有机水稻的品种筛选、育苗、栽培、水稻专用有机肥制作等关键技术环节集成应用与试验示范,实施精确化、定量化作业和管理。
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彻底改变了过去“下田干活两脚泥”的状况。观光凉亭、休闲木屋、小桥流水等构成的农旅休闲体验区,让这片稻田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游客休闲娱乐。(记者 张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