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一嗓子秦腔,美了心情;播下一粒种子,收获希望。
白天,在田间棚舍辛勤耕耘;傍晚,在广场上吹拉弹唱。
地处312国道旁的泾源县六盘山镇集美村,村如其名,集生产与文化为一体,向美而行。
“到了晚上,大家聚到村文化活动广场,妇女们跳舞,年轻人唱歌,老年人唱戏,特别热闹。”集美村党支部书记海玉杰说,这几年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村民们团结起来了,拧成一股绳,共同脱贫奔小康。
集美村是泾源县内生态移民安置区点,村里336户1173人分别来自蒿店村、牡丹村、杏合村等6个偏远村。其中建档立卡户157户546人,贫困发生率达到58%,曾是泾源县深度贫困村之一。
“2012年10月,村民搬迁入住,起初大家都不认识,开会办事聚不到一起。”集美村文化活动负责人陈东京介绍,村民刚刚搬离大山,思想比较保守,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扶贫先扶志、扶智。为了凝聚人心,增强脱贫致富信心,集美村整合资源,建设农家书屋、四点半课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宣传文化活动阵地,组建广场舞队、秦腔自乐班、篮球队3支文体队伍。配备电钢琴、儿童读物、玩具、音箱、唢呐、二胡等文化设备,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推动群众文体活动开展。
“随着阵地建设、活动开展,群众从台下看戏到登台唱戏,参加自乐班的人越来越多。”陈东京带头参加秦腔自乐班,亲身经历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目睹自乐班的人数从两三人到几十人壮大过程。
“自有了文化自乐班,村里打牌、赌博现象杜绝了。茶余饭后,大家聚到一起说话谈心,交流学习种植养殖经验的事多了。”海玉杰说,移民村成立初,村里没有产业,受文化熏陶,村民积极发展产业,全村饲养肉牛120头、羊130多只、中华蜂300多箱,形成养殖、种植、务工多元化发展,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走进集美村扶贫车间,缝纫机嗡嗡声不绝于耳,一个个外贸手提袋、环保袋在妇女们手中缝制而成。“一天制作700多个环保袋,能挣80多元。”村民王买燕干缝纫两年,成为流水线上的熟练工。白天在车间干活挣钱,晚上和姐妹们一起到广场跳舞健身,王买燕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与此同时,集美村结合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群众开展社火、猜灯谜、吃粽子、广场舞展演、秦腔展演、农民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还利用农闲时节举办“我脱贫我光荣”脱贫示范户选树活动,不断增强村民荣誉感。
“白天攻坚拔寨,夜晚研学政策、研判短板、宣讲知识。”集美村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成立12个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通过“分级学、分类学、分时学”的方式,抓党员的理论政策培训和群众的政策宣传宣讲,使志愿服务活动蔚然成风。
同时,集美村用好用活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通过量化积分、表扬激励,把无形的道德力量转化为有形的发展动力,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有效连接起来,不断增强了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如今,集美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早晚群众在广场锻炼、跳广场舞、打篮球、踢毽子、跑步等休闲活动已成为常态。(记者 剡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