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课堂,让家长更了解孩子。
扎蜡染课程深受孩子喜欢。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将于这个秋季开学后正式落地实施。那么在新学年,学校的课程计划将有哪些细微变化?记者采访了银川多所小学了解实际情况。
A 小学新生“花式” 课程适应新学期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各省(区、市)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简而言之,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实施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合理安排一年级课程内容,对于这一点学校落实得如何呢?
“我校一直重视幼小衔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很多老师都去幼儿园做过相关讲座、培训。上学期期末,还和银川市第一幼儿园联合开展了相关教研交流活动,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幼儿的身心情况,做到科学施教。秋季开学后,报名第一天就开办了‘幼小衔接’——给家长的一次新生入学专题家长会,让家长‘心知肚明’,从容应对。开学后,除了常规教学课程外,学校将从‘我爱我校’‘我爱我家’‘好习惯伴成长’三个方面进行幼小衔接教育。”银川市实验小学教导处主任朱莉莉介绍道。
“我爱我校”课程,即开学第一个月,班主任会带着孩子们认识校园、了解校史,音乐课上学唱校歌,美术课上画出学校最美的景色,在多学科课堂上充分尊重儿童成长天性,让孩子们从活动化、游戏化、情境化学习中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我爱我家”课程,主要是家风家训方面,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家风家训。“好习惯伴成长”指的是在课堂常规、安全教育、文明礼仪、心理调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为了深入实施“幼小衔接”,银川市实验小学还计划与幼儿园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从而找到恰当的衔接点。“我们每个月都有幼小衔接的重点工作,第一个月是认识校园、家长开放日等,第二个月是校长讲堂、家校共育等,第三个月开展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整个第一学期以常态化持续推进‘幼小衔接’。”朱莉莉说。
B 劳动课早已写进课程表
根据新课标要求,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写进课表,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事实上,劳动课在银川各中小学早已成为一门独立课。
“上学期兴庆区教育局就下发了劳动课程清单,我们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劳动教材及该清单进行,1~3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4~6年级以养成劳动习惯为主。不但课程表中有劳动课,而且老师要备课,有翔实的教案。”兴庆区第二小学副校长孙庆玲说。
记者看到该清单内容详细,包括小学低段学生会洗自己的鞋子,帮家人擦皮鞋,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高段学生学会打死结、活结、蝴蝶结,学会清理洗手间等。而上学期用完的教案本上,每节课都有不同主题的劳动课,本学期一年级的第一节劳动课内容是整理书包、包书皮。
除了把清单内容融合进劳动课,学校还把剪纸和扎蜡染课程作为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校本课程。走进学校的蔚蓝扎染蜡染工作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屋顶上悬挂着的云染,蓝白相间,让人犹如置身于蓝天白云之下,走廊墙面上挂着各种扎染、蜡染作品,展台上则摆放着孩子们缝制的扇子、抱枕、帽子、桌布等生活用品。
“扎蜡染是一项非遗技艺,扎染出来的图案是不规则的,有一种随意大方的美,而蜡染则比较正式,可以做蝴蝶、花朵等特定的图案,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创意设计出各种小布偶和衣裙。这一课程可以锻炼孩子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独立的劳动课有助于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开展‘劳动+’跨学科学习,也将成为实施五育并举的一个新契机。”孙庆玲说,学校二年级全员开设剪纸课程,四年级全员开设扎蜡染课程,均由专职教师授课。
C “跨学科学习”形式多样
新课标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在教学中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并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以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事实上,对于银川不少学校而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并不陌生。兴庆区回二小学以“宁夏大地风物”为对象,以贺兰山、黄河、宁夏川为三大谱系,开发了一系列项目类课程。贺兰山的岩石、岩画、长城,黄河的黄土、黄沙、芦苇,宁夏川的引黄灌渠、稻米、枸杞都被纳入课程。课程以家乡一物连接中国文化,联通世界,让儿童获得传统文化的在地传承,获得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以此作为课程设计思路。
“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将宁夏在地风物系统化开发出来,成为孩子心中的家乡名片。”兴庆区回二小学集团教学副校长姚雪晴说,通过“物、器、道”三阶,探究一个物是什么,这个物对人类有什么功用,人与物建立了怎样的文化关系,全方位、立体化展开探究,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获得通识文化素养。
具体实施时,学生以研学方式走入课程,在研学中会有为什么宁夏的长城是土做的、为什么只有长城根部长草等各种疑问,每每这时,师生现场研讨,寻找答案。“研学是实现跨学科学习的思维旅行,也是落实通识文化素养的精神旅行。”姚雪晴说。在研发和实践宁夏在地风物课程项目的过程中,学校团队逐渐提炼出一套方法论,让课程研发和实践的程序结构化、模型化,以便于在本地区推广,目前该课程在5+2课后延时服务时开展。(记者 李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