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浓浓的爱语;家,是絮絮的唠叨;家,是一天一天翻过去的琐碎日子;家,是一道一道妈妈手下的家常饭菜……
今年,自治区妇联启动了原创视频栏目《妈妈的家常菜》。土豆辣子鸡、清水煮白菜、皮蛋瘦肉粥、清炖羊肉……那些原本普通的饭菜,却因为出自一位位妈妈之手,勾起了无数观众味蕾深处的记忆,让他们湿了眼眶,却暖了心房。
好的文化产品能够直击人的心灵,《妈妈的家常菜》正是如此。人们都说,妈妈的脑子里装着一部美食秘籍,还练就了一身蒸煮炒炖焖的好功夫;每个妈妈更是自成一体,创造出独特的妈妈味道,让儿女们不管离家多远,不管经历了多少生活磨砺,不管品尝过多少美味,总有那么一个瞬间特别怀念妈妈的味道。生活中,那些看似普通的菜,却因为母亲的用心,滋养着孩子的胃,更慰藉着孩子的心灵,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给予他们最温情的陪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爱的陪伴,这也许正是《妈妈的家常菜》感人至深的原因。还记得老舍先生在散文《过年》中写到,在那个平时连苞米面饼子、小米饭,面食也吃不到的年月,每到除夕的前几天,母亲便开始忙着蒸年糕、蒸馒头,前一天才会用大锅烀肉。孩子则站在锅台边,紧紧地盯着锅,母亲在旁边看了,便用筷子扎出一小块肉放在碗里,孩子伸手就拿,顾不上烫嘴,狠狠地咬下去……生动的语言让一位温柔坚韧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也让许多成年人如老舍先生一般,在想起妈妈的家常菜的同时,也被来自家庭的爱温暖着,被来自母亲的坚强激励着。
有爱的陪伴,对于孩子性格的塑造,同样无比重要。有人曾说,世界上有两种教育家:一种是把自己的思想写在纸上,贡献给社会;一种是把自己的思想写在自己孩子的心上,贡献给世界的是他们的孩子。而母亲就属于后者。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然而,当下年轻一代的父母,却常常陷入到养育孩子的焦虑中。相比于陪伴,她们往往习惯于带着孩子们穿梭在一个又一个特长班里,有的甚至把一天安排得满满的,到了饭点或是去餐厅填饱肚子或是点外卖了事。这样的生活方式看似节省了时间,符合快节奏的社会,实则消耗了有限的亲子时光,消磨掉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原本该有的温情。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父母和孩子互相陪伴进步的漫长过程。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所以,趁现在还有机会,趁孩子还未长大,多多陪陪孩子吧,让他在朴素的一粥一饭里、在平凡的烟火气里感受最浓的爱,让他在成长过程中体会到更多家的温馨、更多来自陪伴的温暖。这,才是孩子最为需要的。(尉迟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