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近年来,我区各地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坚持“提升富裕村、壮大一般村、扶持薄弱村、消除空壳村”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积极探索有效形式、经营方式、发展项目,总结推广特色种养、资源开发、资产盘活等典型模式,推动市场化运行,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农民最大受益,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
固原市:四项措施助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记者 剡文鑫 文/图
“全村饲养肉牛680多头,但标准化、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近日,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新建的百头肉牛养殖园区拔地而起,采取“出户入园”统一饲养方式,推动肉牛产业提质增效。对此,该村党支部书记齐永新胸有成竹。
2017年,齐永新结合李士村土地多、人口少的特点,成立第一家村集体养牛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草畜产业。随后,以合作社为平台,带动村民修建标准化肉牛养殖棚150多栋,种植玉米4300亩,仅草畜产业一项就带给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
李士村在发展养殖和种植产业基础上,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资金432万元,建成传统手工醋坊、油坊、石磨坊、超市、荞皮枕头作坊和农机服务中心6个经营实体,通过对资金股份量化,成立李士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让村民人人持股分红。
“挖掘乡土特色,依托李士村传统工艺、民俗文化、乡土人才,发掘传统酿醋、榨油、刺绣、石磨面粉等老工艺,发展手工食醋、土方胡麻油、石磨杂粮粉、荞皮枕头加工等特色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44万元,纯收益150多万元,帮助农户增收200元至1600元;解决就业18人,年支付工资44万余元。”齐永新说。
李士村作为固原市发展村集体经济一个缩影,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当股东、收益有分红。
近年来,固原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建强村党组织、壮大乡村产业、推进强村富民的重要工程,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委会、村监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四位一体”组织架构,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在中央和自治区扶持的552个项目带动下,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围绕肉牛、中药材、冷凉蔬菜、生态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行“小村联盟”“跨村联建”“产业功能党小组”等新模式,跨村建立联合党支部24个,实现组团发展、抱团取暖。
与此同时,固原市聚焦产业发展、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培育致富带头人8481名,培训乡村干部、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1万多人次,进一步提升村集体经济经营本领,带动30多万名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在致富带头人带动下,成立铸造、酿酒、瓜果种植、奶牛养殖等多产融合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连续4年为群众分红145万元。西吉县采取“三统三分”机制,规模化种植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实现了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双赢”。泾源县发展中蜂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了集体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彭阳县通过“跨村联营、村企联营”等形式,打造红梅杏、艾草加工、矮砧密植苹果等产业基地,推动集体经济多元发展,所有村年经营性收入均超过7万元。
固原市通过支部引领、能人带动、产业强基、健全机制“四项措施”,健全风险防范、健全激励奖补、健全收益分配、健全议事决策“四项机制”,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上半年,固原市村集体经济实现收益4830.97万元,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占49.7%。
李士村成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村庄。
贺兰县:差异化种植 优势互补促发展
记者 张晓慧 文/图
“微信收款20754元。”7月25日,随着一声清脆的微信收款到账通知,贺兰县金贵镇联星村会计杨晓林脸上露出了笑容,当天村集体的西红柿卖出了6918公斤。
这段时间,村民发现了一个“怪现象”——村干部几乎都不在村部。村党支部书记马维云带领村干部每天不是在大棚种梅豆,就是在西红柿棚采摘或者在瓜棚劳作。
每天6时左右,村监会主任班建霞就来到大棚开始采摘西红柿。“这段时间西红柿价钱随行就市,最早的时候1.8元一公斤,现在已经涨到3元一公斤了。”班建霞手脚麻利地采摘着西红柿,过一会儿,她还要去另外一个大棚去种植梅豆。
“平时村干部在村里都有其他工作,一些年轻人没有种过菜。自从今年村集体建了大棚,村干部们从种植到采摘都变成了行家里手。”联星村6社村民姬天琴告诉记者,村干部们特别虚心好学,主动向农业技术员学习技术,还请种植经验丰富的村民现场手把手教他们种。
地少人多一直是联星村发展的短板。多年来,联星村为了提高村民收入,发展村集体经济,利用距离金贵镇集市较近的优势,发展商业、服务业,村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村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与宁夏祁源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建设了“金贵牡丹花乡”生态园。村民除了有土地收益外,还可以到园区打工,既学到了技术还能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实现了互利共赢。
“我们以前的村集体收入主要是出租大棚,每年13万元固定收入。今年,我们着眼项目谋划,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建强支部促发展、发展产业助党建’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马维云介绍,2021年末,依托牡丹花乡和金贵集市的影响力,在金贵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联星村党支部在园区东侧流转土地,建设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园区,成功申请银川市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0万元,已建设4栋春秋日光温室,5栋可越冬新型日光温室正在筹建中。
目前,村里经多方联络设施温棚企业及大户,协商以原值四分之一的价格购置状况良好的二手日光温棚10栋。今年4月完成4栋温棚的建设和优质西红柿苗定植工作,6月中旬第一盘西红柿果上市,目前,梅豆苗已经定植完毕。
“今年我们第一次种植‘黄金宝’西瓜,将在10月1日上市,预计产量不低于12500公斤。”马维云介绍,通过前期到其他乡村考察,他发现贺兰种瓜有两大优势,一是充足的光照,二是合理调整土壤的盐碱性,土壤盐碱性和瓜果糖分密不可分,种植西瓜大有可为。今年首次种植还需在种植技术上多加打磨,明年将扩大黄金宝西瓜的种植规模,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如今,联星村集体温棚全面开展差异化种植,丰富种植品类,与牡丹花乡园区形成互补互促,吸引游客观光消费,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比去年翻一倍,超过50万元。
联星村党支部书记马维云加入采摘工队伍。
青铜峡市:村集体经济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记者 蒲利宏 文/图
走进青铜峡市叶盛镇蒋滩村产业园,瓜果喜获丰收,田间地头、设施大棚内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今年早金蜜、小金花、绿商等7种高端优质品种西瓜供不应求,主要发往广州和上海及宁夏本地。”7月21日,种植户叶伏说,今年承包了村集体合作社9个大棚,自己负责种苗、施肥、疏条等,只挣纯工资,不需要承担销售风险,今年能挣个五六万元,比往年自己种好多了。
该村种植西瓜的历史由来已久,以往村民都是操心自家瓜田,一年下来也落不了几个钱。由于种植品种单一,加之规模化不足,2020年村集体收入不足10万元。2021年该村依托原有宁夏华辉种植专业合作社60栋高标准移动温棚,争取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村集体自筹20万元,高标准建起60栋温棚。通过村“两委”换届,华辉合作社理事长包辉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我们引进高效节水、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农业技术,种植普罗旺斯西红柿、早金蜜西瓜、温图拉芹菜等特色瓜菜。”包辉说,将温棚以劳务分包形式发包给群众,群众只负责投入劳动力管理,肥料、种子、灌水等一系列生产资源和销售全部由合作社承担,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村民每棚净收近万元。
今年该村联合正闸村、张庄村成立青铜峡市广联农业专业联合合作社,整合3个村集体资金215万元,打造占地2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南果北种”特色产业。“正在打造数字化农业、打造电商基地、文化长廊及旅游观光道路。”包辉说,该项目建成后将为三个村每年带来200万元收益。
“我们因地制宜实行自主经营、村企合办、跨村联营等多元化发展模式,通过发包、租赁、参股、联营等方式,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全镇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85万元,同比增长115%。”叶盛镇镇长赵小顺说,其中五星、蒋滩村突破百万元大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55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818元。
近年来,该市累计争取中央、自治区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76个9500万元,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及贴息贷款1.36万元,撬动社会投资4.6亿元、村集体投资636万元,有效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着力推动村集体经济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2021年,青铜峡市8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840万元,比上年增加1010万元,较2019年实现翻一番,平均每村达到33.8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变。“将积极探索‘支部领办、多村联建、村企合作、资源开发’四型路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呈现‘多核心、稳收益、快增长’的良好态势。”青铜峡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确保村村有优质项目、有稳定收入、有发展活力。
叶盛镇蒋滩村设施农业产业园。
平罗县:制种产业串联乡村振兴好风景
记者 李 良 见习记者 张适清 文/图
盛夏暑热,平罗县黄渠桥镇五星村乡间小路与制种产业串起了一幅幅田园秀美好风光。
7月21日7时30分,五星村村民纷纷走进1300亩的蔬菜制种产业园区,开始为辣椒等瓜菜除草。
“今年建成了集四个功能区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又流转了村民130亩土地由村集体经营,直接带动50人就近务工就业。”五星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丽说。
2017年,五星村积极争取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200万元,成立五星惠民蔬菜种子服务专业合作社,建设600余亩制种基地和集精选、色选、分级包装于一体的种子精深加工线,按照统一规范产业、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扶持政策等措施,全力推动蔬菜制种基地标准化、示范化建设,带动106户农户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
与此同时,引进宁夏华泰联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1300亩土地进行蔬菜种植,进一步完善蔬菜制种产业链,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宁夏兴隆种业有限公司签订订单自主经营,展示区占地135亩。通过发挥党支部和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本村农户从事蔬菜种植50户300亩,预计带动农户创收9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力争达到100万元。
“我们依托蔬菜制种园区打造‘实践课堂’,采取‘3+3’模式,每名党员种植3亩示范田、联系帮扶3名农户发展蔬菜制种产业,积极协调派驻单位和相关部门,争取到中央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50万元用于园区建设,协调平罗县委组织部落实村级活动场所新建项目150万元打造党建阵地、县交通局修建村庄道路和桥头等,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张丽告诉记者,该村以“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为目标,探索“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党员+农户”的运作模式,引导和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制种产业。
如今,五星村走出了一条党组织领航掌舵、党员队伍先锋示范、制种产业初具规模、村容村貌显著改观、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的乡村治理新路子。2021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38元,村集体收入达31.5万元。
五星村蔬菜制种产业园区。
中卫市:“村村联合”闯出新路子
记者 何耐江
近日,走进中卫市区东郊的宁夏兴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宋芸正在熟练地操作电脑,一张张散发着油墨味的喷绘广告从喷绘机滚轴滑出。“随着公司业务迅速发展,承接的大幅面喷绘广告产品越来越多。”宋芸说。
看着订单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红火,中卫市沙坡头区柔远镇刘台村党支部书记鲍永先脸上写满了喜悦与感慨:“广告公司凝结着刘台村、砖塔村两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努力与付出。能开办到现在,经营步入正轨,不容易。”
这个“不容易”,首要就是区位因素。
在刘台村主街道上,远远就能看见东边的高楼已经逐渐迫近。
对于地处城市规划区、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的刘台村、砖塔村来说,传统农业已无发展优势,发展之路在哪里?
一时间,土地少、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难、产业转型升级难等问题摆在大家面前。
“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鲍永先说。
养殖业、仓储项目……两村的干部们逮到机会就讨论,一个个排除后,大家把目光逐渐锁定在附近的中卫现代物流产业园上,“我们何不利用这个优势,办一个广告公司,产业园附近图印广告业务潜力大,有市场前景。周围商家、村镇制作广告展板也不用舍近求远去市区了。”
经过反复调查研讨,大家一致决定,以支部引领,两村合作发展村办企业,成立广告公司,共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去年,两村采取资产集中运营、资金集中使用、资源统一开发的方式,借力现代物流产业园平台,突破村域限制,整合自身资源优势,优化要素配置,推动联动共富。
“目前,公司运营范围包括广告制作、设计、代理,会议及展览服务、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维护等,承揽镇和镇域内各村及周边乡镇广告业务。”鲍永先说。
项目的联动,带来的是利益的联结,合作社的分红按公司年收益的50%进行分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临时使用安装人员时,也优先考虑本地群众。今年初,该广告公司正式营业并承接了10余家单位的广告制作、办公用品供应等业务,收入10万元,累计用工8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