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徐州7月22日电 题:江苏徐州:科技特派员扎根大沙河畔帮扶农民共同“智”富
中新网记者朱志庚
“如今天热雨多,甘薯秧蔓长势太过旺盛,有必要进行‘控旺’。”7月20日下午,连绵的细雨中,江苏省丰县华山镇付庙村100余亩鲜食甘薯田经过雨水冲刷,秧蔓粗壮旺盛。眼下正是甘薯生长关键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简称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边小峰、研究员谢一芝、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贾赵东以及省农科院亚夫科技特派员朱伟四位农业专家冒雨来到现场“把脉问诊”,建议村民尽快“控旺”。
大沙河是苏北有名的一条古老河流,属黄河故道的一部分。大沙河畔的丰县属于黄泛冲积平原,地势高亢、地形平坦,沙性土壤疏松深厚。过去这里以种植果树闻名,盛产优质苹果和白酥梨,拥有江苏省最大的连片果园,被誉为“苏北果都”。
省农科院农业专家们来到田间地头查看鲜食甘薯的长势。 朱志庚 摄去年5月27日,省农科院亚夫科技服务丰县华山工作站正式揭牌,亚夫科技特派员朱伟任职第一任站长。朱伟说,要充分发挥省农科院系统的技术资源、成果资源、专家资源优势,现场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促进丰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
其实,在亚夫科技服务丰县华山工作站揭牌前,朱伟已经提前来到丰县并对华山镇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情况进行调研。当时,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华山镇引进荣获全省优质稻金奖的徐稻9号种子,在大沙河畔率先种植200亩水稻示范田,获得水稻大丰收。今年,尝到亚夫科技服务甜头的村民开始大面积“旱改水”,这里的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1000亩。
今年清明节示范种植的40亩鲜食玉米长势良好。 朱伟 摄“今年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带着付庙村的村民按订单种植了鲜食甜糯玉米,7月初,鲜食玉米开始收获,随时供应市场。”朱伟介绍,省农科院为村民提供鲜食玉米种子和甘薯种苗,现场培训、指导种植技术,引进销售商。鲜食玉米、鲜食甘薯收获后,以每个1元、每公斤2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保障农民种得好、销得出,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
“当下,丰县地区雨水较多,为了保障甘薯生长,要疏通排水沟,保证水能排出去,田里无积水。”边小峰说,甘薯秧蔓旺盛,可以让羊群进地吃一吃,起到“控旺”的作用。或者,村民到地里采摘,卖到城里市场,这样村民还可以增加一份收入。
专家们表示,甘薯成规模种植效益更高。“一般50亩到70亩所产生的效益最佳。在这个范围内,可达到每亩4000公斤的产量,效益可达30多万元。甘薯和苹果都是喜钾作物,苹果树下产出的甘薯,品质会更好,效益会更高。”边小峰说。
今年在大沙河畔示范种植的40亩鲜食玉米地竖起服务牌。 朱伟 摄华山镇付庙村南邻大沙河,现有户籍人口4200人,实际居住人口2000多人,土地面积3300亩,过去这里主要种植苹果、梨、桃子等果树。目前,付庙村很多村民外出打工或者迁到城里生活,导致不少果树地块疏于管理几近撂荒,甚至闲置。村里苹果、酥梨等果树品种老化,近两年也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不少村民拔掉果树,改回种植粮食作物。
中医世家出身的孙坡由于人品好、威望高,两年前被选举为付庙村党支部书记。孙坡在为村民看病的同时,也深切了解到父老乡亲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根据最新的中央农业农村发展精神,孙坡在与党员干部讨论以后,决定对撂荒、低效的果树地加以改造,邀请省农科院亚夫科技服务农业专家来“把脉问诊”,因地制宜发展鲜食玉米、鲜食甘薯种植,并积极开拓市场,把鲜食玉米、鲜食甘薯培育成农民增收的产业。
省农科院四位农业专家与华山镇以及付庙村的干部们一起座谈鲜食玉米、甘薯的种植之道。 朱志庚 摄付庙村村民樊传行听到村里的“动向”后,积极投身种植特色农作物的队伍中。“我觉着这样的发展思路很好,有省农科院专家‘盯着’,玉米和甘薯都比老果树挣钱。”樊传行说,今年家里种了4亩甘薯,也算探探路,如果效益高的话,明年再扩大种植面积。
鲜食玉米在7月初收获以后装箱冷藏,在南京等地市场效应良好。 朱伟 摄自2020年起,省农科院启动亚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融入乡村,贴近农民”为目标,以“重心下沉,注重实效”为原则,在全省各地组建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遴选亚夫科技特派员,实施亚夫科技服务项目。工作站积极探索“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相统一,专职推广与兼职服务相结合,科研院所与推广部门相协同”的推广服务新机制,统筹全院系统科技资源,精准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