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11日电 题:503件珍贵古罗马文物亮相国家博物馆讲述意大利之源
中新社记者 应妮
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馆庆系列活动,以及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的重头项目,“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将意大利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503件珍贵文物搬到了中国观众的面前。
展品源远流长熠熠生辉
一件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森林之神西尔瓦诺斯的圣坛,四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样,讲述了神话故事中母狼哺育双胞胎,这正是罗马的起源;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的赫拉克勒斯休憩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青铜像,赫拉克勒斯是备受意大利人推崇的神祇,而这座雕塑即使在公元前1世纪被当地精英捐赠时,已被知晓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杰作;出土于庞贝古城的蓝绿玻璃骨灰瓮,显示了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火葬作为土葬替代的丧葬形式得到广泛传播,从而催生了对放置死者骨灰的贵重容器的需求;在展厅结尾亮相的青铜胜利之翼,是胜利女神像的右翼,表现出休憩的姿态,一层层羽毛是匠人用小刻刀精雕细琢而成,经专家鉴定雕塑创作于公元1世纪左右……
来自意大利全国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308套、共503件珍贵文物,系统叙述了意大利半岛实现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历史进程,展现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展出有若干件考古发现和艺术巨作,此前从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过,有些甚至从未离开过所属博物馆。一部分见证了罗马历史的转折的货币也是意方为中国观众特别准备的“礼物”,希望通过它们多维度体现货币生产、发展、流通等因素对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展览分为11个主题单元。前4个单元从社会、语言和宗教的多元视角展现罗马统一前意大利文化的“马赛克现象”:精美丰富的随葬品,反映了不同族群、阶层、性别的墓葬习俗,也可以一窥贵族的生活情境;不同铭文的石碑,让后人得以了解意大利文在向拉丁语系同化过程中的原始特征;众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在对比中呈现不同信仰的差别和特性。
后6个单元则按照时间线展现了古罗马共和国扩张期间,特别是从布匿战争(公元前264-146年)到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31年-公元14年)发生重大历史变革后,成为一个地理、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展品,人们可以了解当时意大利各地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和社会现实。展览还展现了奥古斯都及其家族和后代,特别是那些精美绝伦的官方肖像和雕塑,令人叹为观止。
中意博物馆首次尝试视频点交
“这次展览是国博自疫情以后举办的首个国际展览。”展览策展助理何书铱介绍,意大利方没有来博物馆人员护送文物与现场点交布展,而是把这份责任交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同行们,双方第一次尝试视频点交——国博借助视频会议的平台与对方连线,双方工作人员通过镜头共同检查文物,并在意大利借展博物馆人员的指导下,把珍贵的文物摆放到展台上并进行加固。“由于意大利与中国有6小时时差,我们每天15时点至0时点交,干了整整8天。”
点交过程中,中方修复人员发现文物运输过程中有些文物产生了破损和脱落。“常规处理办法是,这些文物退出展览,原状放在库房里,等展览结束后和其他文物一起运回意大利,之后进行修复等。”展览中方策展人潘晴说,本来也是这样操作的,但点交过程中意方感觉到国博的诚意和专业,所以允许中方先对有“磕碰”的文物进行可逆修复,保证其可以安全展出。把意大利文物的材质与国博文保院修复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了匹配,效果卓著。此举促成了双涡旋柄高脚杯形酒缸等精美文物展出的机会。
她坦言,这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全部通过线上沟通,充分表现了意大利文博界对中国国家博物馆专业水准的信任。
不仅如此,布展过程中,国博的文保专家还为文物量身定做了固定支架。意方博物馆人员看到后纷纷表示赞叹,并提出要求希望能将支架随文物运回意大利。潘晴笑着说:“我们非常高兴能够给意大利的同行们送去这些小小的心意。”
中国国家博物馆特意在展览中以中、意、英三种文字呈现展览内容,让观众体验中国和意大利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的灿烂和荣光。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9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