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兰察布7月5日电 题:借力长城、岱海 后疫情时代下中国西部县城亮旅游新“名片”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后疫情时代下,中国西部县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依靠长城以及岱海景观,亮出旅游新“名片”。
7月4日,记者赴凉城实地探访发现,当地官方正加速挖掘长城资源,力图让游客享受不一样的“精神大餐”。
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凉城县,森林覆盖率达35.86%,是全国绿化模范县。资料显示,该县还是内蒙古长城分布较多的地区,全县境内存有明长城大边、明长城二边、汉长城等共174公里,分布于全县6个乡镇。
凉城县文旅局局长张霄飞介绍,在凉城县,很多上了年纪的民众都对长城有深刻记忆,长城也是当地颇为亮眼的“中国符号”。
“很多村庄就建在长城脚下,民众对长城并不陌生,这几年大家对长城的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目前官方已将打造长城旅游名片提上议事日程。”张霄飞告诉记者。
图为凉城县的长城烽火台遗迹。 李爱平 摄凉城县政府消息显示,当地境内的明长城二甲地一号烽火台保护修缮工程已于2021年7月开工,预计2022年9月完工;明长城二边重要点段保护利用项目2021年完成可研报告编制,项目建议书已批复,正在编制保护利用方案。
“作为内蒙古长城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天然资源,让外地游客有另一种享受。”张霄飞认为,依靠长城资源,进而搞活其他旅游景点,这是凉城县旅游业在后疫情时代下创新的必由之路。
同时,当地还将陆续开发岱海等旅游资源,真正让这片“风水宝地”火起来。
作为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由周围22条河流和中层地下水汇聚而成,周围湿地环境保护良好,滩涂草原广阔,面积达20万亩。当地民众介绍,疫情暴发之前,这里每到夏季游客成群结队。
当地民众李日旺表示,岱海最大的亮点在于“每年7至9月份,水面平均温度在20℃以上,与秦皇岛、北戴河水温相似,完全符合水温23℃以上的国家天然浴场标准,周边湿地更是天鹅、大雁、野鸡、银鸥等多种候鸟的栖息之地。”
记者注意到,如今的岱海,依然是山西大同、河北张家口、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游客的“打卡地”。当地民众兰芳认为,“炎炎夏日,能找到一个有水的地方游玩,是非常惬意之事。”
凉城县官方也将岱海的“冬季旅游”作为重头戏之一。
当地打造的岱海国际滑雪场,为自治区级冰雪运动训练基地,已承办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运动会雪上项目、“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及中国9省64个城市运动员参加的“飞雪极限”国际城市挑战赛凉城站比赛、全国冬季铁人三项等赛事。
张霄飞称,“这里也是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跳台滑雪、坡面障碍和四人追逐三大雪上项目的比赛场地,有青海、天津、北京等的多个训练队长期在这里进行冬训。”
凉城县县长郑东平表示,凉城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密集,在全县3458平方公里内,集中了高山、森林、湖泊、草原、温泉、湿地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古人类遗址、宗教寺庙、红色文化遗址等人文旅游资源,资源品位和集聚度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首屈一指。
近年来,当地积极做活“一湖(岱海)、一泉(温泉)、一绿(生态)、一文(文化)”四篇文章。
郑东平相信,后疫情时代下,借助长城、岱海的影响力,当地的中水塘温泉、蛮汉山、贺龙革命活动旧址等旅游资源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假以时日,这里定会成为游客“最佳打卡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