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是夏至节气。正如人们常说的“不过夏至不热”,夏至过后,才真正迎来三伏天的高温酷暑。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烧烤模式”,听听银川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吴晓晶的夏至养生建议吧。
适当吃苦食酸消暑气
夏至节气后,高温是天气的主旋律,此时饮食应以清泻暑热为目的,适当吃些苦味食物。中医认为,苦瓜、苦笋、苦丁茶等苦味食物,有利于清热败火、除燥祛湿,比冷饮更能解暑。
天气热的时候还要多喝粥,如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等,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盛夏出汗多,易丢失津液,还应适当多吃些酸性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猕猴桃等,不仅能敛汗止泻祛湿,还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比如酸梅汤,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饮用,特别是爱出汗、食欲欠佳的一些老人和儿童。”吴晓晶建议。
炎热易扰乱心神
暑热耗气伤津。夏至后天气越来越炎热,人们容易出现情绪烦躁、睡眠不好等症状,人的心神也很容易受到影响。中医有“夏季宜养心”的说法,所以夏季要注意克制情绪,调整心态,戒躁戒怒,心情舒畅,心态平和,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还要多吃养心、护心的食物,如大枣、葡萄、蓝莓、红小豆、莲子等。
中医也认为“夏气和心气是相通”,所以养生要“静养”,比如:早睡早起,避免大汗淋漓。“夏至时节高温高湿,人们体力消耗较大,常会觉得浑身乏力,提不起精神。所以,夏至以后尽量不要熬夜,避免心火旺盛。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睡好子午觉,每天晚上11点前入睡,中午睡会儿午觉,可恢复体力。”吴晓晶表示。
“汗为心之液”,但汗液流失过多,易损伤心阳。对爱运动的人,运动时必须保证足量饮水,建议在气温较为凉爽的早晨或者傍晚适当运动。
补足水分别贪凉
夏至时节,有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出汗水分减少而引起的人体血容量减少;另一种原因是人体出汗时体表血管会扩张而使血压偏低的人血压更低,从而发生头痛、头晕。这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但一定不要喝大量凉水和凉饮料,避免损伤脾胃、影响食欲,甚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夏天,用冷水洗浴是一些男性喜欢的消暑方式,但这样寒气极易侵入体内,最好用温水冲澡。中医认为头部是阳气汇聚之地,所以夏夜睡觉时不宜整夜开空调、吹风扇,或者头对窗户,以免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泻等。
中药泡脚缓解寒性病
很多人认为,夏天太热就不适合泡脚了。其实,夏季暑湿较重,湿气容易阻滞在脾胃,让人精神不振、胃口不佳。而双脚作为人体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此时用温水泡脚能更好地刺激经络,振奋人体的脏腑机能。
夏天即使温度高,但是不少寒性体质的人还是会感觉怕冷。这类人群,在泡脚的时候,可加入生姜、艾叶、花椒,用以缓解手脚冰凉、痛经、老寒腿等寒性病。
酷暑天也是冬病夏治好时节
在中医看来,三伏天虽然是酷暑难耐,却是养阳驱寒、治已病、防未病的最好时机。其中,三伏贴是冬病夏治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治疗方式。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一般从夏至日就可以开始了,延续到三伏天结束。因为夏至以后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这时以药膏贴敷于相应的经络穴位,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疏通经络,鼓舞阳气。尤其是一些在冬季容易复发或加重的疾病,通过夏季的扶正培本,驱散体内寒邪,调整阴阳平衡,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拔除。”吴晓晶介绍,“我科免费为首次敷贴者进行体质检测,根据个人体质情况,更具针对性进行伏贴,可增强效果。”
小贴士
◆三叶茶 夏至正值暑气当令,想养心清暑,首推三叶茶。取荷叶、竹叶、薄荷叶,每种5克,或者任选其中的一种泡茶喝,有清心火、养心神和解暑的作用。
◆荷叶茯苓粥 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适量。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将白糖入锅。可清热解暑,宁心安神。(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