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我区捐赠丰田无障碍车 石嘴山市开展七大重点行动 为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 数聚宁夏 算领未来|华为数据中心能源助力宁夏中卫打造全球领先绿色算力集群竞争力 “贺兰山东麓”敲开“世界葡萄酒之都”的大门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过于自信也会导致上当受骗 数聚宁夏 算领未来|第五届云天大会在中卫开幕 遇见中国之美·中卫66号公路 宁夏回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清退宁夏属地僵尸类APP的通告 中宁一案例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男子轻信网贷被骗1万元 宁夏涉农企业享留抵退税扩围“红利” 36只“迷途羔羊”引来十余名“羊倌”争领 银川市总工会把劳模工匠请进校园激励青年学子 行业头部企业加速布局宁夏算力枢纽 宁夏乡村游订单同比增223% 【黄河安澜】秋意渐浓 黄河两岸景美如画 前8个月宁夏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0.5% 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 石嘴山市加速解决房屋产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 湖城之秋——打翻了的调色盘 中宁县检察院落实工作机制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 宁夏原创音乐剧 《花儿与号手》喜摘文华大奖 首届“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主论坛举行 敢做“无人区”的探路者 宁夏中卫:电力护航云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算力产业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禁毒宣传进校园 提高学生辨别新型毒品能力 贺兰县:直播带货开启残疾人灵活就业新模式 借款人不还钱,担保人被司法拘留15日 宁夏隆德县完成首笔用水权质押贷款 宁夏明确2022年社保缴费基数 小说《微水浮尘》在京首发 同名广播剧上线 宁夏泾源 “电”亮山乡 好山水做出“富民”好文章 专家学者聚首 为创投行业把脉支招 吴忠利通区:石榴花开情更浓 西夏区铲除毒品原植物160余株 中宁县检察院为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 社交平台上的反诈联盟:被骗、救赎与博弈 乘势而上 随“算”而动 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在上海开幕 宁夏线上直播带岗招聘活动帮助残疾人实现精准就业 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主体活动闭幕 变“带货”为“带岗”,银川这场招聘会为残疾人提供246个就业岗位! 首届中卫·房车文化节暨消费惠民活动启动 秋季跟风刷酸 小心焕肤不成反“烂脸” 不再“守着黄河缺水喝” 被基础设施网“包裹”的幸福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赛道”寻求新动能 金凤区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一起涉养老诈骗案件 来吧,展示!首届“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等你来 宁夏水投集团:三项制度激活企业原动力
你当前位置:首页 >民生关注 >

对话全奖直博凉山学子陈时鑫:比起苦难,更希望因为科研成就被看见

2022-06-20 15:05:21来源:澎湃新闻

又到毕业季。

抛起学士帽的毕业生,将灿烂、美好的大学时光,贯汇于毕业论文致谢中道不尽的感谢。落笔之间,人生也将重新扬帆起航。

学位论文通常讲究专业性,然而,在允许差异化、个性化的致谢部分,毕业生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情感表达。近年来不时有论文致谢通过网络的传播被公众知晓,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透过这些文本,我们仿佛也能看见此间的少年们成长过程中的心酸、彷徨和喜悦。

“出身农村的我,沐浴着山风长大。四周的大山阻隔我的视线,高海拔的阳光让我的皮肤变得黝黑,但书本中的知识让我的眼睛变得明亮。”这是南京大学2022届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陈时鑫在自己的毕业论文致谢中写下的文字。

除了向帮助过自己的师长、父母、朋友致谢,这位从四川凉山农村走出的少年,也在论文致谢中感谢了自己。“求学十六载,弹指一挥间。从祖国大西南的阿普路村小学,到冕宁县第二中学,再到成都市石室中学,南京大学电子学院,我走了一条很长的路。”

一位来自大山深处的少年,凭借自己的乐观和坚持,一路自信走来。去年,他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全奖直博录取通知书。今年8月入学后,他将在芯片自动化设计领域深造。他期待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化添砖加瓦。

在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的交流中,陈时鑫反复说自己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一路走来总有关爱相伴,也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有机会被更多人看见。

“教育和知识为我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窗户。我很欣喜地看到这些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教育质量的改善,相信未来有更多学子能够走出大山、实现梦想、回馈家乡。”陈时鑫说。

【对话陈时鑫】

论文致谢部分也应当算是一种纪念

澎湃新闻:因为论文致谢很多人知道了你的故事,当初是怎样想到把它分享到社交平台上的?

陈时鑫:我之前其实就有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生活的点滴,也会写一些学习经验的帖子。但因为平时学业比较忙碌,新媒体创作上也出现了一些瓶颈,没有时间经常更新。临近毕业,我的精力可能更多投入到论文的写作中,算是比较用心去完成的。给自己的毕业论文画上句号的时候,我意识到致谢部分也应当算是一种纪念,就随手把它发到了网上。但实话说,根本没想到它引发了这么多的关注,很多人也因此知道了我的故事。

澎湃新闻:在论文的写作规范中,对致谢部分可能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和要求。你为什么会这么用心、用情地去写这部分文字?

陈时鑫:我觉得是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其实我想把论文致谢部分作为自己本科阶段的结尾,也是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一个总结。有了回望和总结,我相信自己在未来能够更有奋发的动力,也有助于把心态放平来投入到新的学习阶段中。

澎湃新闻: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在凉山的成长经历吗?

陈时鑫:高中之前我的生活半径都是在凉山。小学我是在村里的学校念的,初中去了县城的初中。因为当时初中学校不提供住宿,也为了节省在县城租房的费用,我就每天骑车十几公里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有些路段晚上没有灯,不小心还会冲进路边的田地里。就这样每天风雨无阻,遇到下大雨的天气,我一边蹬着单车,还要不时擦去脸上的雨水。冬天骑车,寒风刺骨,因为穿的鞋子很单薄,脚上还受冻长了冻疮,手也裂开出血。

可能我觉得大家看来可能我们这种经历会比较难得,但是这就是当时我们凉山孩子的日常。很多人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和城里的孩子比起来,我们多了一些生活上的磨砺。是我比较幸运,把它记录下来发到了网上,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知道了我的成长经历。

澎湃新闻: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给了你怎样的影响?

陈时鑫:我的父母一直都是以身作则的,虽然可能他们的文化水平可能比不上城里一些同学的家长,但他们还是很开明的,一直支持我的选择,并且能够给予我正确的人生引领。他们影响了我努力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通过学习我收获了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澎湃新闻:初中毕业后你第一次走出了凉山,那时候为什么会去选择去考成都的中学?

陈时鑫:说实话当时内心还是有一些纠结和选择的。毕竟那时候自己还是个15岁的孩子,最开始还是觉得留在凉山读高中比较好,离家里也近。

后来学校有老师建议我尝试考成都的中学,因为省会城市的教育实力会强很多。加上当时我的中考成绩是全县第二名,所以后来参加了成都市的外地生招生考试,最终被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录取。

澎湃新闻:到了成都的新环境后,有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吗?你是怎样克服的?

陈时鑫:虽然我高中入校后的第一次月考就是年级前十,但到后期成绩也出现了波动。班上有的成都本地同学提前补习过高中的知识,但我是第一次学,所以可能没有他们熟悉。凉山当地的教育条件有限,我的化学、英语科目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英语,原来在凉山,老师可能更注重书面能力培养,而石室中学的老师会大量运用口语教学,最开始的时候,我会经常听不懂老师表达的意思。

实话说,这些差距也曾让我陷入短暂消沉,但好在自己很快把握住了追赶的节奏。我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找来各种辅导资料,利用课余间隙向授课老师反复请教沟通。就这样成绩也开始有了起色,从年级前十到稳定年级前三,高考揭榜后,我取得了石室中学北湖校区第二名的成绩,和第一名只有一分之差。

生活上因为我在成都没有什么可以投靠的亲戚,所以高中三年一直住在学校里。一年下来只会在放寒暑假的时候会回凉山。我的同学们可能周末会出去放松,他们分享的生活很精彩,但是假期里我还是留在学校里自习,休闲活动也就是自己打篮球做运动。望着空荡的校园,孤独和枯燥感也曾持续了很长时间。

所幸我的班主任兰老师非常关心我,他知道我不能回家,对我特别留心和照顾。每逢端午节、中秋节他还会专门到学校来找我,给我从家里带一些粽子、月饼。他经常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鼓励我,告诉我不要停下脚步。我很感谢兰老师,来南京读大学后,每年假期我还会抽出时间去成都看望他。

还有我的同学们,他们知道我假期总待在校园里,会主动邀请我出去玩,带我领略都市的生活。

没有亲人在身边,是这些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给了我力量。慢慢的我不再感到孤独,通过学习我收获了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我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走了这么远来求学,更应该要好好学习。2018年高考,我考入南京大学,并进入了心仪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学习。

立志为中国科技自主化添砖加瓦

澎湃新闻:你是如何选择自己的大学和专业的,是按照兴趣爱好还是听从师长和父母的意见?

陈时鑫:我觉得城里的孩子们可能会得到很多这方面的指导,但对我而言更多的还是靠自己去了解相关的信息。我的父母原本希望我未来成为一名教师或者医生,因为在他们有限的认知中,可能只有这样的职业是光鲜和体面的。但其实我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呼唤,做出了院校和专业的选择。

澎湃新闻:大学期间你收获最宝贵财富是什么?

陈时鑫:在没有进入大学之前,我可能觉得大学四年就是为了日后谋求一份不错的工作。但进入南大后,老师们会经常告诉我们:你们所就读的是一所顶尖学府,所学的也是“卡脖子”专业,我们国家还面临很多科研难题亟待解决,这是你们肩负的神圣使命。这时候我便开始意识到,上大学的意义绝非只是为了培养谋生的技能,更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本科四年里,我会时常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对我而言,大学除了给我提供了一个与世界连接的平台,也培育了我的家国情怀。

澎湃新闻:本科毕业后为何去选择继续深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未来有什么规划?

陈时鑫:临近大四毕业,又面临新的人生关口。从我就读的专业本身来说还是需要继续深造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所以权衡下来最终选择了去香港读博。

对于读博期间的打算,我觉得首先还是希望自己能够顺利毕业。当然大的目标是希望为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化添砖加瓦。比如大家都很关注的芯片,目前相关技术还是被国外的几大巨头公司垄断的。目前国内也在努力进行技术攻关。所以我觉得这方面未来的机遇和需求都是挺大的,如果博士毕业后自己能够参与,为打造“中国芯”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期待更多的凉山少年看见广阔的世界

澎湃新闻:十六年的求学路,你怎样克服物质上的困难?

陈时鑫:小时候,家里的条件比较困难,我经常去捡菌子、摘茶叶、捉泥鳅,再拿到县城集市上卖钱。积少成多,积攒下来的钱便可以购买学习书籍和文具。后来到了成都,生活水平是比凉山高的,我就每天精打细算,尽量节省开销。上大学之后,高校的奖助学金就比较多了,加上我有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再参加相关的勤工助学项目,还有就是自己课余时间也去做过一些家教。基本上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开销自己就可以负担了。

澎湃新闻:不管是在凉山的学校、成都的中学,还是后来读大学,你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就你自身而言,你觉得这是靠自己的天赋,还是后天的成长环境和习惯养成?

陈时鑫:我觉得是兼而有之。我也看到了很多人学习很努力,但是他们可能没有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读书能不能有天赋,我想可能跟受到的启蒙和阅读习惯是有较大关系的。

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个图书室,那里面有差不多几百本书,这些书籍为我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除此之外,我还会找家里的亲戚借书来读。看的书多了,不仅养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也让我更加意识到读书的益处。

此外,我觉得自己算是一个比较开朗和外向的人,所以在和陌生人打交道方面我其实没有遇到过太多的困难。每到一个新环境,充分与人交流、多搜集相关信息。就可以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然后就可以适应了。

澎湃新闻:从小山村一路走到境外高校博士深造,是什么让你不断努力前行?

陈时鑫: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向外的过程。像因为论文致谢走红的博士黄国平,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寒门学子靠知识改变命运之路,他说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便不枉活一世。其实我觉得自己想的也差不多,人生是一个不断向外走,遇到更多可能性的过程。毕竟自己还年轻,想多尝试一些可能。

澎湃新闻:凉山是中国脱贫攻坚进程中的重要地标,作为从凉山走出来的学子,你觉得自己的家乡这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你还有什么样的期待?

陈时鑫:其实凉山变化还是很大的,每一次回家我都有新体会,凉山正在一天天变得繁荣和美好。我们当年那种艰苦的学习环境如今已经大大改善,村里的孩子不仅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也有机会去县城学美术、音乐和舞蹈。很多家庭都通过自己勤劳的劳动盖上了小楼房。

在外求学的日子里,每每看到关于凉山的新闻,我都会特别关注。其实自己一路走来也受到过不少好心人的帮助。所以上大学后,我也会和一些西部的孩子进行通信,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希望未来我能够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的凉山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作为凉山的孩子,家乡的建设也需要我们添砖加瓦,相信等我们长大成才后,会用各种形式去建设、反哺家乡,为凉山接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到我的论文致谢后,很多媒体记者和朋友也都来问候我,我很感谢大家。但热度终会过去,我还是更希望潜心科研。未来的求学阶段还是会遇到许多的挑战,我也要经历脱胎换骨的成长,也许这个过程中自己会遍体鳞伤。比起过往的艰辛与波折,我更希望有一天因为真正的科研成就和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而被看见。

澎湃新闻记者 杨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