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过载”的家长群减负
家长群变“任务群”,实属变了味。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家长群中出现越来越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给部分家长和教师带来额外的工作和压力。一些政府部门看中学校人员基数大、易管理等“优势”,将政务类公众号、App的涨粉需求,以及各类评比任务,通过家长群转嫁至学生家长,“指尖形式主义”向学校蔓延。
家长群的功能是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但这样的初衷,有时候却会遭遇家长群负担“过载”的现实。前两年,江苏一位家长因不满老师要求批改作业,愤而退出家长群,不仅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还引发不少家长的共鸣。一些家长群演变成“压力群”“夸夸群”,家长既要忙工作、家事,又要时刻关注“群事”,担心没有及时关注到重要通知,或是没有及时回复老师消息。一些老师也不堪“群”负,抱怨“自从进了家长群,每天都是家长会”。
家长群“过载”,一方面是家校权责的界限不清晰,家长群的功能和内容没有明确规范或是规范落实不到位。学校不能无限制地给家长“派任务”,家长也要尊重老师的休息时间,同时不在群内攀比、刷屏点赞等,共同维护家长群的“清净”。
另一方面,家长群里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或非教育教学内容。政绩评比,要求家长投票;答题活动,要求家长参与;还有些信息推广暗藏商业内容,通过家长群积攒关注、下载量……这些“任务”,不仅家长不堪其扰,老师也被占用时间,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
给“过载”的家长群减负,就要把这些形式主义或非教育教学内容清理出去。“指尖形式主义”本就饱受诟病,更不该让其转嫁、蔓延到校园。多个地方已出台规定,要求中小学互联网群组里不得发布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信息,这一规定应该严格落实,不单是学校,行政部门、社会机构等都应该遵守,不能“越界”。进一步说,更要从源头上清理“指尖形式主义”,杜绝任务转嫁、摊派。
加强家校沟通、帮助孩子成长,家长群设立的初衷不能被遗忘。给家长群减负,既是给家长和老师减少焦虑和压力,也是在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