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去年还获得了学校演讲比赛一等奖呢!”在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新水桥村种大棚蔬菜的李真真对大女儿的学习很是满意。李真真来自河南周口,2009年,她和丈夫在亲戚的带动下从老家来到银川,在新水桥村租了几栋大棚当起菜农。虽然比较辛苦,但收入还算不错。不过,更吸引李真真一家的还是银川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如今,李真真的大女儿在唐徕小学新水桥校区读五年级,小女儿刚上幼儿园。
提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李真真说,刚开始她还担心他们一家的户口都在河南老家,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是不是要被送回老家,但后来才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大女儿不仅顺利就近入学,而且老师对孩子非常好,从没因为孩子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外来随迁子女)而受轻视。大女儿学习成绩优异,还是班长,奖状更是得了不少。大女儿班里好多同学都是外来随迁子女,有甘肃的、安徽的,还有福建的。“女儿说同学的父母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不是在附近种大棚蔬菜,就是在做装修工。”李真真说。
“喜欢银川是因为这里是我长大的地方,喜欢学校是因为这里有很多我的好朋友,还有悉心照顾我的老师。”六年级的小萌(化名)同学2岁时就被父母从甘肃庆阳老家带到银川,后来因为家庭变故,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小萌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学校得知小萌是单亲家庭的情况后,定期安排老师去小萌家进行家访。小萌说,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照顾自己,还给她买好吃的。
据唐徕小学新水桥校区执行校长王晓娟介绍,该校共有324名学生,其中80%以上是外来随迁子女。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融入这座城市,学校不仅一视同仁对待每个孩子,还专门开展“校园妈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关爱活动,通过定期上门家访、课后作业辅导等多种方式,从学业、情感、心理上帮助外来随迁子女。
根据兴庆区教育局对直属公办中小学教育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兴庆区外来随迁子女数量逐年递增:2019年为29705人,2020年为30095人,2021年为31197人,约占兴庆区学生总数的45%。兴庆区承担了银川市三区50%左右的外来随迁子女入学职责,实现了外来随迁子女就地入学“零门槛”,辐射带动12万余人在兴庆区安家置业,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
近年来,兴庆区教育局不断完善外来随迁子女就学政策保障体系,还专门开通“绿色入学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切实保证外来随迁子女“零门槛”100%就读公办中小学校。同时,根据外来随迁子女人数逐年增长的情况,兴庆区逐年增加教育投入,近3年累计投入13.2亿元,新建中小学、幼儿园7所,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8所,新增学位2.2万余个,有效增加了资源供给,提升了保障外来随迁子女入学的能力,并且确保与城市户口孩子享受同等待遇。
据兴庆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马金山介绍,下一步,兴庆区将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提高外来随迁子女集中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因为银川市优质教育资源而对这座城市恋恋不舍地还有在金凤区打工的陈宝霞。陈宝霞说,丈夫在银川做水电工,她在一家餐厅上班,夫妻俩收入比较低,几次都想回老家,但就是舍不得孩子入读的学校和老师。“我们努力挣钱不就是为了让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受到好的教育嘛!”陈宝霞说,两个孩子在银川上学她从来没有发愁过,更没有请老师吃过饭,反倒是老师请孩子吃过饭,上个假期小儿子和几名同学一起去看望小学班主任,几个孩子把零花钱凑起来买了几十元钱的水果,结果班主任老师不但没有收,还把几个孩子留下来请吃了一顿火锅。现在,小儿子在唐徕中学南校区读八年级,学习成绩很不错,经常得到班主任老师的棒棒糖奖励,甚至还给买奶茶喝。“我感觉自己都没有班主任老师对儿子好。”陈宝霞笑着说。
近几年,银川市每年发布的普通中小学招生工作方案中,特别将保障外来随迁子女入学进行单独说明,确保外来随迁子女就近入学,“零门槛”同城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记者武晓瑜文/图)
唐徕小学新水桥校区的学生参加学校端午节活动。
唐徕中学南校区学生一起做特色课间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