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如何走出“陷中”?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许多地方县中发展的步伐却难以跟上,出现了“县中塌陷”现象,曾经创下辉煌的县中渐成“陷中”,对各地教育生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县中如何走出“陷中”困境?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
被“县中模式”击败的县中
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资源短缺、城乡人口流动较困难的情况下,各地县中普遍受惠于国家发展重点中学政策,成为县域内学子进入大学深造,并实现代际向上流动的主要平台。各个县中也严格按照区域划分的招生政策,本县范围内的学生基本都在本地高中就读,只是会根据中考成绩进入不同层次的高中。
“县中模式”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催生出来:学生在校内教师的严格指导下,挤压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苦读、刷题,通过大量时间投入和封闭式学习来提高高考升学率。这种根植于应试教育土壤的模式,广受县域学生和家长认可。一批又一批县中学子通过高考改变自身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也成就了昔日“县中模式”的辉煌。
随着城镇化带来更加频繁的人口流动,以及宏观教育政策的变化,高中的跨区域招生变得更加灵活。不少市级中学尤其是省会中学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充足的教育资源,快速吸引全市甚至全省的优质生源,不少民办中学也凭借灵活的招生手段和强有力的激励措施,迅速打造升学品牌。
原有的招生格局重新洗牌,县中往往成为弱势一方,优质生源大量流失。尤其是许多地区出现的“超级中学”,不但规模庞大,一个年级动辄几十个班甚至上百个班,还通过层层掐尖,打造“北清率”“重本率”的升学品牌,源源不断吸引新生。
从本质上看,“超级中学”其实是“县中模式”的加强版:在招生环节通过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的跨域招生、提前掐尖,在培养环节严格管控学生的学习、吃饭、洗漱、作息时间,精细化利用每分每秒,并网罗大批深谙应试之道的名师,指导学生高强度刷题和重复练习,采取接近军事化的管理模式,服务于提高高考成绩的最终目的。
“超级中学”几乎实现对周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这种马太效应不但使县中黯然失色,整个区域的教育生态也受到很大破坏。在面对航母级的加强版时,县中基本没有还手之力,只能更加挤压学生时间,大量刷题,月测、周测、日日测……而且在优质生源不断外流的形势下,还要想方设法参加生源大战,起码争取在县内几所高中的竞争中获得更好一点的筹码。
优质师资和生源大量流失
在县中辉煌的年代,整体师资水平和城市中学差异并不大。在大学生毕业分配时代,许多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户籍所在地任教,县中作为县城最高学府聚集不少本土精英。到自主择业时代,优秀师范生一般按照省、市、县的排序选择就业,县中师资水平与省、市开始拉开差距,但还不算太大。
明显体现出差距是在近十年:一方面,在招聘入口环节可谓“冰火两重天”。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重点中学,往往是面向全球各大名校吸纳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而欠发达地区县中应聘的教师则大多来自普通高校,某些岗位甚至乏人问津。
另一方面,县中原来培养的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校长流失严重。我们在多个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县中调研,都发现类似情况,他们普遍流往发达地区中学,或许以高薪的民办学校。不少地方县中师资队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窘况——原来的一些骨干教师要么退休,要么被挖走,较优秀的新教师又招不来。即便是选择留在县中发展的教师,不少也是出于“编制”的吸引,相对缺乏教学活力和创新激情。
优质教师资源不足引起的直接后果,便是优秀生源的流失。随着优秀教师往省市级高中或“超级中学”流动,家长趋之若鹜将孩子送往这些中学,加剧了对周边县域优质师生资源的双重虹吸效应。
调查发现,欠发达地区县中普遍很难留住中考前100名尤其是前50名的学生。一方面,这些学生群体和家长大多早早就把市级以上高中作为自己的升学目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自身政绩考量,对跨域招生行为也常持默许态度。
已经建立升学品牌的“超级中学”更是会采取各种手段吸引生源:中考之前就在全市甚至全省范围内进行选拔性考试锁定优秀生源、根据考试成绩主动游说优秀学生家长、根据家庭情况承诺录取后免吃住、享受高额奖学金等优惠政策……其手段就如同在“双十一”来临之际,各大电商平台或“头部主播”通过直播发红包、减免活动、付定金等策略,最大范围锁定潜在顾客,实现赢家通吃。
经过主动“外流”和被动“掐尖”的双重筛选后,县里的优质生源基本被抽空,留下来的往往是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这也使许多县中被进一步“污名化”——学生也普遍认为自己成绩不行或家里没本事才选择县中就读,“塌陷”的不仅是县中的升学率,更是县域教育生态和人们的教育心态。
县中如何走出“陷中”
2021年12月,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强调“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未来还应出台更多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县中走出“陷中”,重塑县域教育生态。
从外规范,“回流”保障。优质师资和生源是县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因此保障这两大资源的稳定乃至“回流”至关重要。优质师资又是稳住优质生源的重要条件,而保障县中对优质教师吸引力的关键,是提升其待遇水平。
《计划》已提出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这是一种保护性政策,需要各地严格执行。但从根本来说,只有不断提升县中教师待遇,才能留住优秀人才并吸引更多新来者。这对教师“外流”严重的地区来说尤显迫切。
另外,对于优质生源而言,主要是坚决杜绝跨区域掐尖招生,从政策法规层面减少县中优质生源的流失。《计划》已提出明确要求,多个省份也纷纷出台相关规定。对“超级中学”违规招揽尖子生等教育产业化行为要从严整治,并严格控制学校的招生规模,以保障县中等普通中学的合理资源和合法权利。
从内打破,“破卷”重生。振兴县中显然并不是主张对曾经的“县中模式”原封不动进行巩固提升,而应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县域高中发展方式,重塑更加良好的县域教育生态。如果还以唯分数、唯升学去衡量县中教育发展,即便是采用倾斜性政策保护县中生源,并提升升学率,县中振兴仍不得要义。
振兴县中更需要教育发展观念的更新,打破教育评价痼疾,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从“分数至上”转向“育人至上”,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激发内驱力,释放其办学活力。还要从地级市层面统筹各县区的教育资源,加大对县中的软硬件投入,支持不同类型的县中根据学校优势找准自身发展定位。
在普职同步发展的背景下,鼓励和支持部分县中发展成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综合高中,在县域内形成“百花齐放”的学校发展格局,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合适的、良好的教育。
来源:《半月谈》2022年第10期
作者:陈先哲 匡娟 (作者陈先哲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匡娟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 编辑:郑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