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星
社会防线要巩固,免疫屏障要筑牢,两者是抗疫的一体之两面。积极的防控政策,一定程度上正是在为疫苗接种争取时间。如何补上短板、填补洼地,提高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率,降低感染及重症风险正是牛鼻子,这决定了抗疫战线的稳固程度与防疫成本的大小,决定了我们能否一直保持战略主动。
目前,北京本轮疫情感染人数已经过百,其中不乏中小学生和老年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老年感染者疫苗接种率明显偏低,而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具有相当普遍性。对此,相关部门再次提醒,符合条件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须尽快接种疫苗。
面对汹汹病毒,一老一小都是“弱势群体”。尤其老年人,基础病多、抵抗力差、免疫力弱,属于绝对的易感人群,而一旦中招,重症、危重及死亡风险又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相较18-29岁年轻人群,65-74岁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住院风险高了5倍、死亡风险高了90倍;随着年龄增大,对比更加明显,85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住院风险高了15倍,死亡风险高了570倍。国内多地疫情数据也显示,重症、死亡病例中老年人的比例非常高。由此可见,新冠病毒绝非“大号流感”,积极抗疫、“动态清零”,守护的是广大民众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的生命健康,展现的是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底色。
社会防线要巩固,免疫屏障要筑牢,两者是抗疫的一体之两面。科学证明,预防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接种疫苗是最好的措施。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老年人接种加强免疫针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可降低90%以上。事实上,积极的防控政策,一定程度上正是在为疫苗接种争取时间。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新冠疫苗接种还存在两个明显短板,一是加强针接种率有待提升,再是一老一小仍是疫苗接种“洼地”。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还有超3700万人未接种疫苗,超1亿老年人未接种第三针,且年龄越高接种率越低。疫苗保护力与较低接种率的对比提醒我们,作为防疫重点人群,老年人应更主动地寻求疫苗保护。
抗疫两年多来,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成本,成效也有目共睹。但病毒在变异,形势在变化,疫情防控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对传播力更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西方国家大面积“躺平弃疗”,客观上是以自然淘汰的方式获取群体免疫。于中国而言,这在短期内是“外防输入”的巨大压力,长期则是“洪水高悬”的巨大风险。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来之不易的时间窗口,进一步巩固抗疫防线、筑牢免疫屏障。如何补上短板、填补洼地,提高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率,降低感染及重症风险正是牛鼻子,这决定了抗疫战线的稳固程度与防疫成本的大小,决定了我们能否一直保持战略主动。
任务十分明确,关键是抓好执行。一些老年人为什么不愿接种疫苗?综合来看,除了确有接种禁忌症,以及行动不便,很多还是思想认识上有偏误。有的心有顾虑,担心自己年龄大又有基础病,接种疫苗会有不良反应;也有的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活动范围小、社交需求少,病毒不会找上门,没必要打“这一针”;还有的想“搭便车”,觉得别人都接种了,自己接种与否就没那么重要了。可纵观多轮疫情,家人亲朋中招传染给老年人的案例比比皆是。事实也证明,只要处于基础病的稳定期,都可以进行疫苗接种。简而言之,疫苗完全可以放心打,也只有打了才能更放心。
既然有顾虑、有不便,那么针对重点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种,就更需要专门的方案和安排。一方面要将心比心,打开“心结”,把对健康风险的释疑解惑做到位,对老年人不同的身体情况和现实疑虑,给予针对性解答;另一方面要换位思考,提供便利。接种点远,时而要排长队,都不免让一些老年人望而却步。开设专场、“送疫苗上门”等等,都有可能提高接种积极性。从更大社会面看,推进加强针接种也是当务之急。由于加强针的接种有半年时间间隔要求,时间一长很容易被遗忘,相关部门不妨及时推送信息予以提醒。总而言之,只要把相关工作做精做细,我们就能汇聚起更强的动员能力,取得更好效果。
疫情防控不能留窟窿,不能有短板。眼下,全国抗疫正在关键期,北京疫情防控也处于严峻时刻,各方必须以快制快、分秒必争,一手扑灭风险,一手抓紧固防,持续推进疫苗接种,不断筑牢“免疫长城”。这是为抗疫争取时间,为经济社会发展争取空间,更是为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争取更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