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记者从宁夏红十字会获悉,29岁的惠农小伙小涛(化名)去世后,遗体捐献给宁夏医科大学用于医学教育事业,捐献的器官让4位患者重获新生,捐献的角膜让2位患者重见光明,成为宁夏第4例人体器官成功捐献案例。
3月28日,身患重病的小涛生命危在旦夕,在惠农区红十字会和惠农区火车站街道办事处的积极协调下,宁夏红十字会与自治区人民医院立刻派遣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评估组专家赶赴石嘴山市,对小涛进行评估。经过评估,小涛符合捐献条件,两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详细向小涛家属说明了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法规,在小涛家属知情同意下,按照规定和程序,签署了各类捐献文件,并将患者由救护车转运至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进行器官功能维护。
3月29日、3月30日,脑死亡评估专家团队分别对小涛实施了两次脑死亡评估,均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符合中国一类器官捐献(DBD)的捐献标准。
3月30日,按照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结果,最终,作为捐献者,小涛的心脏分配给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一名13岁心脏肌无力患者,肝脏分配给浙江宁波一名53岁肝病患者,肾脏分配给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名25岁女性和一名31岁男性肾病终末期患者;眼角膜通过自治区眼库分配系统分配给宁夏的一名9岁儿童和一名53岁眼病患者,其肺脏由于现有交通无法满足器官获取后的转运时间要求,最终没有实现分配。器官分配完成后,自治区人民医院立即组织器官获取手术团队,并召开协调会,全面协调各项准备工作,制定各项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获取手术万无一失。
手术前缅怀仪式。
3月31日9时30分,小涛的遗体被送入手术室,在自治区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组织和见证下,为其进行了术前缅怀仪式,然后手术团队正式实施器官获取手术,经各方的积极努力,最终成功完成心脏、肝脏、肾脏和眼角膜的获取,并第一时间按照系统分配原则转运至各移植医疗机构实施移植手术。
“获得供体心脏后移植的最佳时间为4至6小时,移植器官的运输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负责捐献与移植的工作人员介绍,供体心脏缺血时间越长,器官的质量及器官接受的预后越差。此次供体心脏只用了1小时15分钟就到达了受体心脏移植手术室,缩短供心的“冷缺血时间”。手术后,13岁的心脏肌无力患者于4月13日顺利出院。
3月31日至4月1日,三所移植机构成功完成了6例移植手术,小涛捐献的器官让4位患者重获新生、捐献的角膜让2位患者重见光明,6位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截至目前,在广大志愿捐献者、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宁夏遗体和人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达到22754人;成功实现器官捐献4例,眼角膜捐献21例,使53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遗体捐献78例,有力推动了宁夏医学教育事业发展。
宁夏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持续推动人体器官(角膜)捐献工作,宁夏红十字会还专门设立人体器官捐献基金和眼角膜捐献基金,强化人体器官(角膜)捐献服务和捐献者困难家庭救助,并结合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各级红十字会、器官获取组织等相关单位,开展入户慰问遗体和人体器官(角膜)捐献者家属等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缅怀纪念活动,让失亲者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在全社会形成捐献光荣的浓厚氛围。
“遗体和人体器官(角膜)捐献事业是推动医学进步、挽救垂危生命、弘扬博爱奉献、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事业,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爱心机构和组织加入捐献事业中来,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救助,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传递下去!”宁夏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说。(宁夏日报记者 王溦 实习生 汪亚雪/文 图片由宁夏红十字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