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宁波4月9日电(记者 林波)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普通”乡村如何振兴?
“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4月9日,在浙江省宁波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上,宁波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丛志强表示,艺术振兴乡村,其核心在于把村民放在“C位”,“艺术振兴乡村的关键便在于,让人重拾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在丛志强看来,村民是村庄的主人,而这也是他艺术振兴乡村理念的关键。
丛志强曾到很多地方做过乡村设计,他发现乡村振兴有一个痛点——外人干、村民看,“那时我就在想,能不能用‘授人以渔’的方式,让村民动起来,由看到干。”
从宁波实践来看,他认为完全可行。
2019年,丛志强来到宁波市宁海县葛家村。在当地人看来,彼时的葛家村就是一个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三无”村庄。
在宁海县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宁海县委宣传部供图农村与艺术相隔十万八千里,在听闻丛志强的艺术观点后,不少村民提出了质疑。
于是,丛志强脱下“西装裤”,穿上“小脚裤”,以一把椅子为突破口,改造其基本形态,将其包装成带有艺术气息的“文化椅”。
而造型像小山一样起伏的椅子出炉后,给当地村民打开了一扇艺术之窗。这之后,丛志强引导村民利用就地材料、就地空间来深度参与艺术设计,以艺术为切入点创新创业。
艺术“氛围感”有了,在乡村振兴路上,如何“授人以渔”?
初到葛家村时,丛志强在村民调研中提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技能吗?”
但很多村民的回答是:什么都不会。
袁小仙就是其中一位自认为“什么都不会”的葛家村村民。
“后来我发现她缝纫做得特别好,因为20年前她就是村里的裁缝。”丛志强表示,彼时,村民们对于技能的认知还停留在“高大上”的范围,殊不知烹饪、裁剪等都是一项宝贵的“艺术”。
在发掘袁小仙的缝纫技能后,丛志强就带着她一起创造——做玩具、做手包、做茶席。而这项传统手工技艺也被市场认可,到葛家村游玩的游客很喜欢她做的伴手礼。
在积累第一桶金后,袁小仙又开了农家乐和民宿。
袁小仙是葛家村转型致富的其中一位村民。在艺术的“化学作用”之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认可了丛志强的艺术振兴乡村模式。
挖宝、创造、鼓腰包,在艺术振兴三部曲中,鄞州区城杨村村民应明菊同样是艺术振兴乡村模式的受益者。
在丛志强的指导下,她发挥编织特长,与“小裤脚教授运营团队”的叶成龙研发出了草帽冰激凌,还开起了草帽馆。
“还有做手工点心的‘薇姐’,因为卖得太好了,她就免费教其他村民做,带着其他村民一起赚钱。”丛志强笑着说,2021年7月份,袁小仙还给他发来了3000元的“红包”,“我一问,原来是那个月她的收入突破了3万元。”
丛志强在向参观者介绍葛家村村民的作品。 宁海县委宣传部供图“红包”丛志强并没有领取,但这份心意他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这也让他对乡村振兴充满了信心。
如今,丛志强的艺术振兴乡村模式还在距离葛家村千里之外的东西部帮扶合作对象贵州黔西南晴隆县定汪村试行,通过艺术振兴乡村的模式促进共同富裕,培育乡建人才,“扮靓”村庄。
“现在,我从村民眼里的‘骗子’,变成了他们嘴里的‘亲人’。”丛志强表示,此次他作为政协委员参加宁波市两会,深觉自己的责任更大了,“我一定会发挥特长,为农村美、农民富,农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加倍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