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它是中华民族古老节日之一,节期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至今不辍。
“岁月不待人”,清明节即将如期而至。面对当下形势,银川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于3月29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清明节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的主要精神,是以严防输入性和聚集性疫情风险为由,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目的,继续保持对于新冠疫情的高度警惕。
清明节将至,但疫情仍未“清明”。《通知》指出,截至3月29日8时,全国21个省区市确诊病例达1228例,无症状感染者更高达5658例,且已有540个中高风险地区。在如此严峻的疫情形势之下,按照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游玩”等传统习俗过节,属实需要再三思量。
传承传统习俗须顺应时代发展。“绿色”“低碳”“环保”……这些关键词充分解释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对于生态文明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烧纸钱”这一祭奠习俗,已然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精神,逐渐被人们摒弃。取而代之的是“鲜花换纸钱”“撰文寄哀思”等富有新时代发展意义的新习俗。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从古时介子推忠心救主,为晋文公重耳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遗言,到两千多年后早已超出节气涵义,内涵丰富且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为主题的清明节。中华文化所传承的绝不是死板的节日“形式”,而是其中“真善美”的文化品质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形式可以改变,“初心”恒定坚守。我们只有以符合现实条件的方式过清明节,才能让它“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崔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