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3月23日电 题:抗疫不停工 封控不断链 深耕不停步——上海外资企业走访记
新华社记者周蕊、何欣荣、许晓青
今年3月以来,奥密克戎毒株带来的新一波疫情波及全国多个省份,上海是其中最受关注的城市之一。外资企业集聚度最高的上海,更是面临着“境外输入”和“本土新增”的双重压力。疫情下,外资企业是否对中国经济信心依旧?请跟着新华社记者的脚步来看一看,听一听。
工厂不停产
22日一早7点多,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外,一辆辆接送员工的巴士陆续开始进入工厂。
“虽然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物流跨省运输、防疫物资采购、员工安排调配等问题,但在浦东新区政府加班加点的帮助下,我们的正常生产得到了全力保障。”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说,一辆汽车上有成千上万个零件,但汽车生产又缺一个零件便无法开工,有的外地供应商停产、有些跨省物流受阻。不少政府工作人员住在办公室一个多星期,帮助协调解决,令人感动。
今年2月,特斯拉中国实现批发销量56515辆,还实现了33315辆出口交付,同比增长339%,上海超级工厂持续成为特斯拉主要的出口中心。
特斯拉并不是孤例。为了实现抗肿瘤药物“不停供”,位于上海张江的德国勃林格殷格翰生物医药工厂里,近百名员工从3月16日开始进入“吃住在工厂”模式。
“抗肿瘤药物很特殊,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绝对不能停产。”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药业(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彬说,企业为中外创新药企业提供制造服务,是生物医药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从上周开始,勃林格殷格翰动员部分员工住到厂里来,保障核心的生产线。
“虽然条件艰苦,都是打地铺,但我们很乐观。厂里的保障这两天也在改善,给员工提供下午茶、夜宵,我们有信心保持抗肿瘤药物的连续生产。” 在工厂住了近一周的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药业工程技术部负责人李昊说。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表示,上海按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停摆”,使得包括外资在内的一座座工厂依然顺利运行。
供应不断链
顾洪辉说,上海始终坚持主动防控、精准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努力将疫情对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降到最低。
防控效果如何?在上海亲历了48小时封控的外资企业很有发言权。
从上游的芯片设计,到中游的芯片制造,再到下游的封装测试,集成电路产业环环相扣,对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要求非常高。
“疫情发生以来,客户最关心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如期交货。”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美国安靠科技中国区总裁曹持论说,在过去的一个周末,工厂进行了48小时的短暂封控,但封控期间,工厂依然实现了不间断生产。“这里面,既有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管理局等部门的帮助,也有企业提前做好预案,采购了3500个睡袋等物资的‘未雨绸缪’。”
为确保供应不断链,3月初安靠就把原来2周左右的原材料安全库存,提升到4周以上。“目前我们的生产计划排得很满,产能利用率接近100%,上海的防控政策最大程度减少了对企业的影响。”曹持论说。
曹持论介绍,今年安靠在中国的增长目标、投资计划不会变。目前,企业的新建厂房正在有序施工中,预计这一项目在2023年正式投产,将现有的产能提升45%。
同样在近期与48小时隔离“面对面”的还有法国化妆品巨头欧莱雅。
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费博瑞说,在48小时隔离的过程中,欧莱雅在静安区越洋广场的办公楼每层都设有“楼长”一职,由员工主动报名,完成三餐、睡袋发放等协调工作。“越洋广场解封的时候,虽然已经是深夜,但得益于静安寺街道的事先筹备,数百辆出租车在楼外有序等待,护送我们的员工安全到家。”
费博瑞说,2021年欧莱雅在中国大陆取得两位数增长,实现了两倍于美妆市场平均水平的增速,未来也将持续深耕中国。
信心不丢失
“BE STRONG LIKE COFFEE(像咖啡一样坚强)!”跨国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在中国的著名地标——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近日在店内再度亮出这样的暖心词句。这是时隔两年多,这家工坊再度以经典的“星巴克标语”,表达对上海和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支持。
在上海,外资企业早已融入了城市发展。这里聚集了超过6万家外商投资企业、超过80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贡献了上海约三分之一的税收、四分之一的GDP、五分之一的就业和三分之二的进出口额。
“我们是中国营商环境优化的见证者,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陶琳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的当下,中国始终高效应对疫情,维护全球经济一体化方向,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作为中国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近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公布了第五届进博会首批参展商名单。尽管受到疫情影响,第五届进博会的招展进度依然“快于历年同期水平”,折射出全球企业对进博会和中国经济不变的信心。
记者注意到,首次公布的参展单位包括182家参展企业和8个国家(地区)展团。其中,近一半为连续第5年参展进博会的“老朋友”。
上海市商务委主任顾军表示,今年上海加强企业精准服务力度,夯实跨国公司总部联系人制度和总部走访计划,鼓励外资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召开重点国别地区、重点领域等专场圆桌会议,加强外资企业投诉受理和权益保护,及时解决企业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