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处获悉,其将向大会提交《关于提升年轻育龄夫妇生育意愿的建议》。
熊思东称,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低于1.5左右的总和生育率国际警戒线,在经济发达省份这一数据更低,例如,浙江省的总和生育率为1.0左右。从生育孩次看,2014-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由2013年的约30%上升到2017年的约50%,此后虽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高于40%。由此看出,出生人口中“一孩”占比较低,年轻育龄夫妇生育头胎的意愿偏低。
“很多年轻人甚至有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的想法。”熊思东认为,近年来,随着生育观念的变化,婚育年龄的推迟,加上生育成本的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持续下降。虽然各地相关部门推出了一些优化生育政策,如取消社会抚养费、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费用纳入个税专项扣除、三孩生育保险待遇、普惠托育服务、优生优育服务、提高特殊家庭的扶助金标准、延长产假等,但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2017年为1.76个,2019年为1.73个,2021年降到1.64个。
为此,熊思东认为,应着眼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应对人口发展转折性变化,切实减轻家庭的生育、养育、教育等成本,尤其注重提升年轻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具体而言,熊思东提出以下建议:
将保障人口出生率作为新时代基本国策之一,统筹协调,不断优化生育政策,全方位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建立公立婚介组织。目前我国90后约有1.7亿人,而登记结婚的不到1000万对,大多数已到了最佳适婚年龄的90后还是单身。建议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建立公立婚介组织,组织上牵线搭桥,提高适龄人口结婚率;
关注适龄生育人口的身体健康。据数据显示,我国育龄人群的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目前的12.5%-15%左右,累计患者人数超6000万。建议对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人口进行免费定期体检,加快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发展和规范应用,探索建立孕育保险制度,可以通过设置公益基金等方式,对“失独家庭”、大龄不孕不育症患者家庭等特殊群体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予以补贴,探索将不孕不育诊疗项目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
完善生育家庭权益保障,对生育二胎、三胎的家庭购买改善性住房提供利息折扣,让生育家庭买得起、住得下;鼓励各地增加财政预算,提供住院分娩免费服务;坚决维护劳动者生育、照护等带薪休假合法权益;
加强妇产(科)医院专科医院及托幼教育体系建设,根据《202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9年,我国妇产(科) 医院为809家,建议改善妇产(科)医院诊疗技术和就医环境,让育龄女性在孕期、生产时更舒心。落实“十四五”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在国家层面出台促进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政策,对已经备案的社会办普惠托育机构、品牌连锁化发展的托育机构给予经费支持,并为托育机构师资搭建专业成长平台、职业晋升通道。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已有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透露,将向“两会”提交鼓励生育相关的建议、提案。比如,全国政协委员、湖北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湖北省妇联副主席谢文敏告诉澎湃新闻,她将提交《关于完善生育补贴制度 将生育补贴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提案,其中建议由地方社会保障体系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按月发放生育补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涿州范阳医院院长周松勃也建议,对多孩家庭提供育儿补贴金及购房补贴,同时重视解决“不能生”的问题,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