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着眼于重民生、补短板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自治区印发《关于在全区农村开展乡村振兴“一村一年一事”行动的意见》,一场聚焦农民实际困难和问题的“一村一年一事”行动,在塞上大地轰轰烈烈展开。
近年来,“一村一年一事”行动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细化到村庄,从能办的事、必办的事和老百姓的小事、难事做起,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获得实打实的收益。本版聚焦各地紧盯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通过“一村一年一事”实践,切实提高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单南村的“年事”
记者 剡文鑫 文/图
每天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单云准时来到村部,打开“单家集村史馆”,给文物资料透气,仔细擦拭橱柜上的灰尘,浏览一遍已泛黄的图书资料,接待前来参观的游客,义务讲解单家集故事,已成为单云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徜徉在不足200平方米的村史馆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红军三过单家集留下的“单家集夜话”红色佳话;从早期吃不饱、穿不暖的一穷二白窘境到现在人均收入过万的富足图景,这个小小的村史馆浓缩了单南村的历史变迁。
西吉县兴隆镇单南村地处甘宁两省区三县交界处,位于美丽的葫芦河东岸,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素有西吉“旱码头”之称。尤其是1935年至1936年,红军长征三次经过并住宿单家集,为这个村留下了永恒的革命财富,在当地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
“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2021年新年伊始,单南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建设村史馆。
“大家一听修建村史馆,积极性特别高,纷纷举手赞成。”单南村党支部书记单云回忆,当时村民兴致很高,表示不论付出多少,都要把村史馆建起来。
得到村民支持,村“两委”把村史馆作为“一村一年一事”重要事项,利用并改造村委会旧会议室,村民自愿捐资捐物,有力的出力、有人的出人,在党史专家指导和大家齐心努力下,很快“单家集村史馆”就建成了。
“把群众口耳相传的革命历史、故事,整理编辑成册,用音视频、图书等保存下来。通过村史溯源、发展概况、村内大事记、好人好事介绍,到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等实物陈展,集中反映在党领导下农村的发展变化,不断增强自豪感。”单云说。
单南村依托单家集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立足村庄特色,打造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单南村议事的传统由来已久,由村民商议新建的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已成为西北最大的村级“牛市”,吸引云南、贵州、广东等地的客商常驻,带动周边乡镇和村组肉牛产业发展,实现年交易肉牛25万头、交易金额40亿元。
为了改善市场交易环境和村里公共服务设施,单南村再次发挥村民议事作用,围绕补短板、解决群众“揪心事”,争取200多万元资金,修建党员活动室,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为市场和村组配套垃圾箱,聘用专人管理,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沙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垃圾坑变成了垃圾箱,杂物场栽植树木,拆除破损围墙,生活垃圾从一周一清理变为现在一天一清理,村庄环境大变样,生活一下美了起来。”村民余福堂指着门前的硬化路开心地说。
在单南村,“一村一年一事”不仅体现在农民生活上,还体现在乡村治理水平上。探索出的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模式,以村“两委”班子带头,党员、网格员积极参与宣传动员的方式,引导村民自觉自愿参与村集体事务,为村子发展建言献策,在服务中实现治理、在治理中实现服务,走出一条“红色党建+绿色发展”的振兴之路。
村史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银光村里“享老”
记者 张晓慧 文/图
春节假期刚过,贺兰县金贵镇银光村63岁的路金伟开始忙着“充电”。
“俺是农村人,一辈子跟黄土地打交道,从来没有学过跳舞,现在老年大学办到了村里,我报了4个班,没想到老了还能当上‘大学生’!”2月24日,路金伟在村里老年大学跟着老师学习民族舞。
“金贵镇老年大学1月6日正式开课,开设交谊舞、民族舞、书法、声乐4个教学班,聘请专业教师5名。”贺兰县老年大学金贵镇分校负责人耿宝祥介绍,前来报名的村民络绎不绝,除了银光村,邻村银河村、金贵村等村的村民都来报名上课,目前学员已经超过150人。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老人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文化需求也变得强烈。为推动老年教育和养老向农村延伸,银光村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筑面积997.5平方米。同时,日间照料中心引入贺兰县老年大学,通过共搭教学平台,共享人才资源等形式,探索老年人养老、教育新模式,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走进银光村,一栋栋楼房鳞次栉比,一条条柏油路干净整洁。村部积分超市不时有村民前来兑换商品,16座正在建设的第三代日光温棚搭好了钢架,村子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两年前,银光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垃圾随处可见,村里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的房子,年轻人不愿待在村里,只能外出打工寻找出路,村里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儿童。
“去年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来,拆除了一些危房,清除了渠道排水沟两侧的杂草垃圾,通过积分超市动员村民人人爱护环境,村里已从‘灰头土脸’变成了满目苍翠。”村委会主任徐才笑着说道。
银光村整合村集体现有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利用村里老砖厂闲置土地建设康养项目,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在乡村振兴产业园44亩空闲农业用地上投资480万元,建设三代日光温棚16座,承包给移民进行种植,通过承包引导其学习大棚种植技术,获取稳定收入。
“再有半个月,我种的黄瓜就上市了。”种植户蔡虎告诉记者,他以前在外面打零工,去年看到村里建了大棚,他便申请承包了4座温棚种黄瓜,预计今年收入不低于16万元。
为进一步完善村级养老,银光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金贵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让全村老年人在“家门口”解决了养老问题。今年1月,银光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正式挂牌运营,让老年人感受关心关爱,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养老”变成“享老”。
村里老年人在家门口上“大学”。
“巷长制”让白桥村换新颜
记者 何耐江
农历正月二十三,北方传统燎疳节。经过了红红火火一夜,第二天的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园镇白桥村的各条巷道依然干干净净,没有一片垃圾。
“这要归功于我们村实行的‘巷长制’。”说起“巷长制”,白桥村党支部书记韩凤云面露欣喜,“这是白桥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自我探索!”
在经历“垃圾清零”大会战之后,大家对村里如何长期保持美丽整洁意见纷纷。
经过村民一致商议,决定在村里选出一批热心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巷长”,专门负责所在巷道的卫生保洁,监督村民不要乱丢乱倒垃圾。
“我们一天都在巷子里‘晒阳坡’,闲着也是闲着!如今都是‘巷长’了嘛,为村里的环境卫生我们也要出一把力呢。”正在村里巡查的老党员袁占财笑着说。
“对着呢!”老党员、退役军人刘保国也插话,“现在我们有了任务,干着特别起劲。”
两位老人均已年过七旬,每天都会在村里的巷道巡查,配合保洁员,确保街道垃圾不落地。
“我们每个月通过‘巷长’评价,每条巷子评出一户‘最美庭院’,村里给予积分奖励,在村上的积分超市兑换奖品,激发了群众共建美丽乡村的积极性。”韩凤云说。
为了“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目标,白桥村一直在努力。
“去年,我们拓宽了白桥路,新建了村部公共卫生厕所,卫生改厕257户,断头巷尾全部进行了硬化,让白桥村留住人、吸引人、造福人。”韩凤云说,村里还免费为村民发放果树苗,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种果树、蔬菜等,让农家小院变得整洁美观。
“东园镇打造专职保洁、群众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实现由一时清洁向保持长效清洁转变。全镇积极推行巷长制,对村庄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定期开展巡查检查,劝导群众做好房前屋后卫生。通过完善环境卫生积分制奖优罚劣,用‘小积分’积出大文明。”东园镇镇长徐超说。
美丽宜居胜利村
记者 李 良 文/图
2月24日一大早,平罗县灵沙乡胜利村7队村民马月琴提着一袋垃圾走到屋外,不一会就有车辆驶来将农户门前的垃圾收走。
在胜利村,一排排灰瓦白墙的安居房在横平竖直的规划区内尤为显眼,柏油路旁的农居墙上,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精美墙绘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看着眼前这幅美丽乡村画卷,马月琴喜上眉梢。
“政府给我们每户补贴1万元安装了新的大门,保洁员每天都将路面清扫干净。到了夏天房前屋后都是美景,花池里种满了果树和鲜花。冬天虽然没有花花草草,但墙上生动的图画特别出彩,我们生活在这里舒适又舒心。”谈起村里的变化,马月琴滔滔不绝。
与马月琴相比,61岁的村民韩晓玲更是喜不自禁。
走进韩晓玲窗明几净的家,随着“啪”的一声清脆点火声,蓝色的天然气火苗开始在燃气灶上舞动起来,锅里很快热气腾腾,厨房里香气四溢。
两年前,韩晓玲一家从出行不便的老房搬到了新房,在客厅里架了个炉子,院子里堆放着煤和柴,韩晓玲每天弯着腰来回提煤,还要往外扒炉灰。
去年年底,听说煤价上涨,韩晓玲和老伴掐指头盘算着煤的价格,无比惆怅。
对此,灵沙乡引进宁夏深中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在胜利村建设民用天然气站,将天然气送到居民家中。“现在做饭、洗澡、取暖别提有多方便啦!不仅省了钱,还享受到了城里人生活的便利。”韩晓玲赞不绝口。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胜利村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解决农村村庄“空心化”问题,灵沙乡在胜利村探索实施“一村一庄”试点项目,统筹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让村民们住进了统一规划的小区,并对集中居住区的外观形象、道路、绿化、天然气、上下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设计。
“村里这几年安装了路灯、修缮道路等,建设了文化大舞台、幸福养老院、民族团结广场,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等天暖和了我们准备在新安装的电子大屏上播放电影,进一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胜利村党支部组织委员杨莉说。
与此同时,胜利村将耕地根据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划分为经果林种植区、蔬菜制种种植区、特色产业种植区、饲草玉米苜蓿种植区四个园区。“下一步,我们将在胜利村配套建设积分超市、幼儿园等,逐步建设功能齐全、舒适宜居、产业配套的美丽村庄,不断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对美丽家园、美好生活的追求。”灵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浩说。
自“一村一年一事”行动开展以来,平罗县将项目谋划聚焦到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事项上,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治理、农村改革等方面实施项目143个。通过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新建、改造村道,安装绿色节能路灯、农业生产桥等,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胜利村一角。
任桥村的老饭桌
记者 蒲利宏
“村上的老年饭桌离我住的乐府苑小区很近,饭菜可口,中餐只需5元,早晚餐更是实惠,只要2元。”2月24日,青铜峡市峡口镇任桥村村民陈国仓说,儿女都在外面,一个人做饭不划算,老年饭桌解决了大问题。
走进该村200多平方米的老年饭桌,窗明几净,烹饪的牛肉烩粉条,还没有开锅,就已香气四溢。吃饭间余,老人们边吃边聊,其乐融融。“食材都是购买当天最新鲜的,收费价格非常亲民,每天菜样不断更新。”该老年饭桌负责人说,从2021年10月运营至今,受到村上老年人的青睐。
随着近年来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逐渐凸显,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入,乡村普遍呈现出“空心化”“老龄化”趋势。以地处峡口镇镇区的任桥村为例,60岁以上居民人数已达到420人,占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康养医疗、老年服务已然成为困扰群众生活的一桩“烦心事”。
2021年,任桥村紧抓实施“一村一年一事”契机,瞄准“老无所养、老无所依”这一堵点问题,探索建立“支部+”养老新模式,由村“两委”牵头,筹资53万元,将村部闲置房屋改建成厨房、操作间、工具间等一应俱全的老年饭桌,为本村及周边老年人供应价格低廉、营养健康、品种丰富的一日三餐。
“老年饭桌属于福利性质,近年来村集体有了收入,我们也要带着老百姓过更好的日子,尤其是为了这些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解决‘舌尖上的问题’。”任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惠民说,将会把“支部+”养老模式坚持做下去,让老人们真正享受到社会福利,实现“老有所依”。
2021年以来,峡口镇共实施“一村一年一事”项目10个,总投资150万元,覆盖了环境整治、交通出行、康养医疗、阵地建设等多个民生领域,有力促进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提档升级”,靶向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想解决却没有资金项目支持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的满意度直线上升、幸福感成色更足、获得感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