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12月28日电 题:4800米高原夜巡 守护“光明天路”
作者 李江宁 张璞
在青藏线海拔4800米的雁石坪地区,冬日气温低至零下13度。“唐古拉之鹰”电力天路运维班成员任亮带着徒弟马晓斌正在巡视青藏联网工程输电线路,突然不远处一头狼不疾不徐地向他们走来。
“快跑!”任亮拉起马晓斌就往车上跑,一路狂奔上了车,关紧车门。此时狼已经跑到了车前,围着车左闻闻、右嗅嗅。
他们决定在车里静等狼离开,如果此时发动汽车,狼肯定会追着车跑,这里道路崎岖,路面还有结冰,疾驰容易翻车,而巡视工作还没有完成,就算把狼甩掉也还要再次回到这里继续巡线。在这条线路上遇见狼不算稀奇,但对于入职一年多的马晓斌来说,这是第一次和狼打照面。
直至看不到狼的身影,两人才下车继续开始巡线,由于“电力天路”沿线路况复杂,每次开展夜巡前他们都要在白天勘查路况确定路线。
完成当天的巡线任务,已接近下午四点。他们返回距离此处110公里的沱沱河运检站驻地,准备吃过晚饭休息一会儿,等天黑后再出来开展夜巡。
青藏联网工程是第一条通往西藏的“电力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多年冻土里程最长的直流输电线路,自2011年12月投运至今已平稳运行十年,为丰水期“藏电外送”和枯水期“送电进藏”提供了稳定的“绿色通道”。
唐古拉,蒙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是青藏联网工程全线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的区段,也是青海、西藏两省的天然分界线,这条线路的运维班组常年挑战唐古拉、昆仑山等高寒极地,因此这个运维班也被称为“唐古拉之鹰”电力天路运维班。
为了保障线路安全稳定运行,运维班人员每两个月就需将全线巡视一遍,并根据不同季节全面开展冻土、红外监测、防风、防雷隐患排查、基础数据分析等工作。
青藏联网工程柴拉直流青海段285号至1394号共1110基铁塔均处在冻土区,占该线路青海段铁塔总数的79.6%。青藏高原冻土热稳定性差,具有冬季冻胀和夏季融沉的特性,地基鼓胀或沉陷容易威胁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为保障铁塔地基稳定,工程在冻土区域516基铁塔下方安装了共计6144根热棒,以使铁塔冻土基础一直处于冻结的稳定状态。
热棒有效性观测一般在凌晨开展,热棒白天导热,凌晨温度通常会高于环境温度,通过对比环境温度与热棒温度,就可以初步判断热棒的有效性,另外,对比分析同一基铁塔下的十余只热棒的温度数据,也能判断每一根热棒的有效性。
凌晨两点左右,任亮和马晓斌乘车到达目标塔位所在的山坡下。刚打开车门准备下车,一股寒气瞬间又将他们逼退回车内。此时气温达零下二十多度,寒气袭人。两人紧了紧衣领和袖口,戴好棉帽、面罩和棉手套,拿出照明灯背上仪器,在茫茫黑夜里借着两束光向山上铁塔的方向走去。
在海拔4800米的山上,氧气稀薄,寒风凛冽,两人气喘吁吁一步一步往上攀爬,20多分钟后到达塔下后,立马调试仪器开始测温检查。
在如此冰冷的环境中连续观测了一个小时,终于结束了夜巡任务,线路运行及地基情况一切正常,热棒有效运行。凌晨三点半,在手电筒的光亮下,师徒俩开始返程。
十年间,“唐古拉之鹰”电力天路运维班成员的成百上千个夜晚都与这刺骨的寒风相伴,通过长期对冻土开展基础监测和稳定性研究,对导热棒的运行有效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形成了冻土区域铁塔测量数据库,有效保障线路持续安全稳定运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