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油田聚焦外闯市场职工急难愁盼,从细微服务入手——
来自“大后方”的温暖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韩冬梅 杨敏
阅读提示
如何帮助转岗分流的外闯职工迅速进入角色?中石化中原油田通过制订“三步走”培训计划、开通“服务直通车”、构建心理关爱体系等举措,为职工搭好成长的“梯子”,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足迹遍布国内23个省区市,以及沙特、文莱等8个国家,运行项目341个,用工总数高达7595人……这是中石化中原油田外闯职工群体的一组数据。
历经改革后,如今的中原油田主动破解困扰企业人多油少的突出矛盾,在“减负”“瘦身”调整结构的同时,坚持职工“转岗不下岗”,一大批职工主动走出去承揽外闯市场项目。如何让这些外闯职工感受到“大后方”的温暖?中原油田聚焦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从搭建平台拓宽成长成才通道入手,从细微服务职工着眼,提供EAP(职工心理关爱计划)心理援助和健康管理服务等一系列定制化服务。
“现在,距离油田本部最远的工作地点已达万里,但这些‘闯将’们从未感觉到‘走远’,始终能感受到来自‘家’的关心关爱。”中原油田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蔡东清感慨地说。
搭好“梯子”
半年前,转岗来的王大洋还是一个“技能小白”。然而,在历经一系列重点培训后,王大洋迅速成长为中原油田油气储运中心广东天然气投产保运项目部茂名作业区班长。
为使转岗分流职工尽快达到独立上岗条件,中原油田加强对职工的转岗储备培训。“油田制订‘三步走’培训计划,将培训分为了解融入、学习培训、考核评定3个阶段。”中原油田副总政工师、工会副主席范锐说,培训为职工在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尽快适应新环境,掌握不同工种岗位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能素质的提升不仅带来收入的提高,更是“稳定军心”的定心锚。中原油田树立“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的理念,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围绕学历提升、技能晋级、创新攻关,持续推进“中原工匠杯”等各类技能竞赛,拓宽技能工人成长成才“绿色通道”,引导外闯职工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兑现专项奖、总经理奖,调动外闯职工助力提质增效的积极性。
守好后方
两年多前,中原油田普光项目部职工黄涛(化名)因突发脑梗卧病在床,油田第一时间给予暖心帮扶,协调诊疗专家为其进行紧急救治,待其病情稳定后,又定期为其及其家人提供暖心帮扶,并邀请康复医生上门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训练。这项服务持续了916天,从未间断。
外闯职工在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人。中原油田开通外闯职工“服务直通车”,健全外闯职工家庭服务档案,设立24小时服务专线,组织600余名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子女教育、应急陪护等方面的帮扶。同时,打造“15分钟服务圈”——外闯职工家人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帮助时,可先拨打24小时暖心服务热线;接线人员做好求助者所在地、诉求事项等信息记录,转发至“15分钟服务圈”微信群;群内距离被帮扶者地址较近、具备对应帮扶条件的志愿者会“抢单”予以帮助。
在中原油田,专门针对外闯职工成立的“四子”专班,关注“菜篮子、饭盘子、书袋子、药箱子”;开展“两堂一舍一室”星级达标竞赛,为分散食宿的职工协调宿舍楼、健身房等场所,并配发血压仪、应急包等,保证职工快乐工作、健康生活。
直抵内心
外闯职工常年在外,心理情绪无法得到及时疏导,加之陌生的环境和不适应的气候,心里苦闷的现象很普遍。于是,中原油田构建了职工心理关爱体系,然而,运行初期大部分职工对其不了解、不接受,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对此,中原油田多次邀请专家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并组建巡讲团队,精心打造“情绪管理与压力舒缓”“健康从心开始”等课程,深入一些外部市场,通过现场游戏互动、沙盘推演分析等环节,走近外闯职工,帮助职工科学化解心理压力。同时,开通EAP服务热线、心理援助网络在线咨询、APP心理关爱专栏等线上服务,形成“线上+线下”“服务+培训”“团队+个体”全方位的EAP服务体系,让职工“有话愿意说”。
中原油田搭建的首批20家职工健康驿站,不仅能为职工提供紧急医疗和救治服务,还可用于职工日常检测,连续综合评定职工健康状况,在引导职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