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合肥12月15日电 (张俊杨晓龙)中科院博士毕业后,奔赴千里之外的新疆天文台,聂俊扎根边疆十年,带出了一支涵盖数字信号处理与天文大数据的技术队伍,为边疆天文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如今,聂俊来到安徽合肥,并再次全身心投入新的领域,通过网络技术破解大型湖泊污染难题,继续服务于祖国需要。
2010年,即将从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博士毕业的聂俊,接到新疆天文台的邀请到新疆看看。聂俊第一次到新疆,一下飞机,零下30度的温度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刺骨的寒冷,环顾周围的世界都是漫天大雪。
聂俊展示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工作成果。 杨晓龙 摄聂俊是南方人,西北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让他有些不适应。“但与内地相比,人才对于新疆更重要,我希望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的聂俊始终记得母校“红专并进”的校训,于是他决定到祖国的大西北闯一番事业。
新疆地广人稀,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环境,但因为缺乏计算机相关人才,天文数据存储与处理方面相对滞后,如果历年的天文数据丢失,将是巨大损失。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聂俊到达天文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数据中心,提高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同时开展数据处理工作,让天文观测更加精准。
“嫦娥二号”发射,是聂俊第一次参与到国家级重大项目中。聂俊说,在航天事业发展中的各个研究领域,都有很多技术人员,平时练就十年功,就为了能在航天器飞天的那一刻确保胜利完成任务。
新疆天文台一直想建设一台大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该望远镜一旦建成,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聂俊和同事为了选址,开着车走遍天山南北,每次出行都需要半个多月时间,食物要从山下拉上来,晚上就在牧民家或车里凑合。“虽然辛苦,但一想到我们的工作能为国家的射电天文学发展带来巨大动力,就会更加珍惜这份经历。”聂俊说。
虽身在千里之外,但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聂俊一直关注着合肥的发展。他在新疆天文台承建墨子号量子通信望远镜时,了解到合肥发展日新月异,不仅集聚了各类新兴产业集群,更领跑量子通信这样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2019年5月,在新疆的工作告一段落,怀着对第二故乡合肥和母校中国科大深深的眷念,聂俊一家人回到了合肥,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从事环境大数据方面的研究工作。
聂俊与同事通过网络技术破解大型湖泊污染难题。 杨晓龙 摄来到先研院,聂俊选择进入生态环保研究领域,担任湖泊蓝藻应急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员,通过网络技术,为环境提供更高精度的监测。“我们围绕巢湖开展水文、水质、气象等各类环境监测,用一把‘’尺子‘’建立模型,破解大型湖泊污染难题,这些经验还将应用在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上。”聂俊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需要始终是科研工作者开展科技攻关的动力。
“先研院圆了我的‘教师梦’。”聂俊说,现在他除了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先研院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师。为了推进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先研院先后与包括44家院企平台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开展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回合肥的两年里,聂俊始终没有忘记新疆,他常常向同事们讲述正在经历飞速发展的新疆。从扎根边疆十年,到如今的“再出发”,聂俊表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只要祖国需要,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奔向远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