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2月10日电(郭其钰)从12月5日浙江宁波报告第一例本土确诊病例以来,这个东部省份再次进入“抗疫”时间。医护人员夜以继日进行核酸采样,公安民警24小时巡逻管控,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一个个场景组成了疫情下温暖又有序的画面。
还有更多普通人,他们无法参与一线抗疫,却尽己所能,默默守护着另一群普通人。
隔离隔不断温情
位于杭州市上城区钱江国际时代广场的临江金座隔离点已封闭三天。12月7日,因出现一确诊病例,钱江国际时代广场被封闭管控,1500余人无法回家,其中大多数人都是临时被滞留在里面。
来自韩国的崔永焕做防疫志愿者。 上城宣传部 供图今年35岁的小陈当日上午进入临江金座某公司参加面试,结束正准备离开时,大门突然关了,小陈也被滞留在大楼里。
很快,公司人员通知他到3楼办公室一起接受隔离。和他一起的还有20多个人,都是该公司员工。开始小陈还有点担心和局促,其他人都是同事,只有他一个陌生人。但没多久小陈就打消了顾虑:“大家对我很热情,一起聊聊天,我瞬间就不慌了。”
因为是被“意外”留下的,小陈不知道晚上该怎么办。街道了解后立即为其安排休息室,并送去被子、食物、水等生活必需品。
当晚,在一片紧张有序的防疫氛围中,位于钱江国际时代广场的杭州铭一口腔显得格外温馨。偌大的医院大厅变成了“演播室”,被滞留在大楼里的患者与医院工作人员互相陪伴,在这里一边看电影一边话家常。
“大楼里还有其他被滞留的人员,过夜肯定需要洗漱用品,我们口腔医院就把日常为患者治疗准备的牙刷牙膏都整理了出来。”杭州铭一口腔品牌部经理徐芳说,530份牙刷牙膏套装通过物业分发给了被滞留的其他人。
12月10日,临江金座正式解除封控。这些因“意外”被聚在一起的普通人也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温情。
外籍人士的“爱与被爱”
“请戴口罩,看绿码,量体温。”一位帅气的小伙儿,穿着红马甲,穿梭在上城区四季青街道钱运社区的各个小区门岗,为隔离居民运送物资。
这位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是来自韩国的崔永焕,因为经常参加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被社区居民熟知,大家更是亲切地称他为“崔社长”。
“我在中国已经很多年了,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受到过中国朋友的帮助,现在能为社区防疫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也很高兴。”崔永焕告诉记者。
疫情突发,像崔永焕这样的外籍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帮助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外籍居民的信息排摸、政策解读等工作,极大提高了防疫工作的效率。
当外籍人士积极为中国防疫贡献力量时,他们也同样被关心关注着。
在浙江宁波,为提醒外籍人士防疫,宁波市公安局镇海分局庄市派出所民警杨延飞专门录制了一段英语视频,帮助外籍人士进一步了解目前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及个人防疫措施。
“疫情比较突然,外籍人士对防疫知识、疫情的严重性还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有些还有语言不通等问题。”打开杨延飞的朋友圈,有多种外语版本的防疫知识,“我朋友圈里有近千名外籍朋友,希望让大家做好防疫,更加安心。”
默默“逆行”的普通人
抗疫过程中,人员管控、核酸检测、环境消杀等环节,除了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还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甚至被忽略的普通人。
每次收到核酸采样、密接转运等紧急任务,上城区九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驾驶员汤志林和张春雷总是没有二话,简单回答“收到”“马上出发”,便冒着风险出发。
汤志林在九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已20余年,常常遇到急症患者要送往大医院。为了尽快熟悉路线,缩短在路上的时间,他下了班或休息时就到处探路。
“那时候没有导航,也没有电瓶车,我就骑自行车到处逛。”如今汤志林被同事们称为行走的“活导航”,杭州的大街小巷各条道路他都了如指掌,疫情期间更是随叫随到。
军人出身的张春雷更是从来行动迅速,在核酸采样点,热心的他还主动当起搬运工,帐篷安装、物资搬运、桌椅摆放……各种事情他总是“顺手”就干掉了。
“每次有任务打电话给驾驶员,有时候电话里听到的是铲子炒菜的声音,有时候听到的是睡意朦胧的答复,但他们总是最快速度就出现了。”九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沈小青告诉记者,张春雷特意嘱咐她通知时打电话,否则骑电动车看不了信息,来回耽误时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