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我区捐赠丰田无障碍车 石嘴山市开展七大重点行动 为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 数聚宁夏 算领未来|华为数据中心能源助力宁夏中卫打造全球领先绿色算力集群竞争力 “贺兰山东麓”敲开“世界葡萄酒之都”的大门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过于自信也会导致上当受骗 数聚宁夏 算领未来|第五届云天大会在中卫开幕 遇见中国之美·中卫66号公路 宁夏回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清退宁夏属地僵尸类APP的通告 中宁一案例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男子轻信网贷被骗1万元 宁夏涉农企业享留抵退税扩围“红利” 36只“迷途羔羊”引来十余名“羊倌”争领 银川市总工会把劳模工匠请进校园激励青年学子 行业头部企业加速布局宁夏算力枢纽 宁夏乡村游订单同比增223% 【黄河安澜】秋意渐浓 黄河两岸景美如画 前8个月宁夏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0.5% 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 石嘴山市加速解决房屋产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 湖城之秋——打翻了的调色盘 中宁县检察院落实工作机制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 宁夏原创音乐剧 《花儿与号手》喜摘文华大奖 首届“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主论坛举行 敢做“无人区”的探路者 宁夏中卫:电力护航云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算力产业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禁毒宣传进校园 提高学生辨别新型毒品能力 贺兰县:直播带货开启残疾人灵活就业新模式 借款人不还钱,担保人被司法拘留15日 宁夏隆德县完成首笔用水权质押贷款 宁夏明确2022年社保缴费基数 小说《微水浮尘》在京首发 同名广播剧上线 宁夏泾源 “电”亮山乡 好山水做出“富民”好文章 专家学者聚首 为创投行业把脉支招 吴忠利通区:石榴花开情更浓 西夏区铲除毒品原植物160余株 中宁县检察院为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 社交平台上的反诈联盟:被骗、救赎与博弈 乘势而上 随“算”而动 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在上海开幕 宁夏线上直播带岗招聘活动帮助残疾人实现精准就业 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主体活动闭幕 变“带货”为“带岗”,银川这场招聘会为残疾人提供246个就业岗位! 首届中卫·房车文化节暨消费惠民活动启动 秋季跟风刷酸 小心焕肤不成反“烂脸” 不再“守着黄河缺水喝” 被基础设施网“包裹”的幸福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赛道”寻求新动能 金凤区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一起涉养老诈骗案件 来吧,展示!首届“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等你来 宁夏水投集团:三项制度激活企业原动力
你当前位置:首页 >民生关注 >

“无腿勇士”夏伯渝:截肢后登珠峰 要攀到攀不动为止

2021-12-03 09:05:17来源:北京青年报

“无腿勇士”夏伯渝 要攀到攀不动为止

作为中国无腿登顶珠峰的第一人,也是继姚明、刘翔、中国奥运代表团和李娜之后获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的中国人,夏伯渝的故事堪称传奇。今天,观众们能在大银幕上,通过纪录片《无尽攀登》见证夏伯渝如何在2018年成功地登上珠峰的全过程,用43年的时间去完成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目标。

11月30日,“硬核大爷”夏伯渝接受了北京青年报“娱见”专访。72岁的他依然精神焕发,言行中都是“青春态”。连日来,夏伯渝的路演行程非常紧张,唯一让他有些不适应的是几十年雷打不动的训练暂停了。夏伯渝创造了奇迹,别人感慨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但他却表示,自己只是为了梦想,拼尽全力而已,“努力了,才能无悔。”

截肢后登珠峰成了他的梦想

夏伯渝年轻时是足球运动员,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对他而言就是地理书上的一个概念,“那时候我非常热爱足球,我说我身体的任何部分都可以受伤,但脚不能受伤。”

夏伯渝报名参加中国登山队的选拔,是因为能全面地免费检查一次身体,“好几百人参加选拔,就选几个人,选上的概率太小了,但没想到真把我选上了。”

1975年,26岁的夏伯渝跟随中国国家登山队从北坡攀登珠峰,在海拔7600米的极寒之地,队友的睡袋被吹跑了,自诩不怕冷、被称为“火神爷”的夏伯渝把自己的睡袋让给队友,导致双小腿严重冻伤被截肢。“我没想到第一次登珠峰就把脚冻掉了。但这次登山让我发现自己的体能、耐寒能力和适应性都很适合登山,而且登山这项运动所蕴含的刺激性、冒险性和挑战性,也很符合我爱冒险的心态。”

在消沉了将近两年后,夏伯渝遇见了来中国做公益活动的一位德国假肢专家,他跟夏伯渝说,你安上假肢以后,不但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且还可以登山。“就是他的这句话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力量,当时所有人都不相信,觉得他是在骗我、安慰我。但是,即便是善意的谎言我也接受,既然他说了我能再登山,登珠峰就成了我的一个梦想,成了我一生的一个奋斗目标。再次攀登珠锋对我来说,就好像憋着一股气似的,我就要通过登顶珠峰,来证明我不输给任何人。”

刮骨三年成了“现代关公”

夏伯渝为了实现这个梦想 ,努力了43年。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按计划训练。因为安假肢后运动量太大,夏伯渝的双腿疮口一直不愈合,1993年,夏伯渝又患上了淋巴癌。“淋巴癌是特别可怕的一种癌,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天,但是只要活一天,就要为我的梦想去奋斗,去拼搏一天,在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我不能就这么倒下。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癌症得到了控制,没有复发。”

那时为了不影响自己锻炼,夏伯渝甚至让医生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给自己刮骨,“我整个脚掌冻掉以后,骨头露在外面,要让骨头愈合的话,必须骨头要流血,流血才能长肉,有肉才能长皮,那时候骨头上长了骨膜,就需要刮骨让骨头流血。每次刮骨需要打腰麻,打了腰麻,我一天都动不了,第二天第三天锻炼还受到影响。于是我跟大夫商量,能不能不打麻药,结果刮骨的时候,全身抖个不停。大夫说,‘古代有关公刮骨疗毒,你这是现代关公啊’。这个过程有三年,三年后骨头才长出皮。”

现在回忆起来,夏伯渝笑说那时候有点“自虐”,“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意志力是不是比别人强,我觉得为了实现梦想,有时候需要有一些放弃,需要有一些牺牲。”

通过电影欣赏一番珠峰

2014年,夏伯渝尝试着第二次攀登珠峰,这距离他1975年第一次攀登珠峰,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遗憾的是,2014年珠峰雪崩造成16人遇难,所有攀登活动被取消,已在珠峰大本营的夏伯渝只能与登顶擦肩而过。2015年,夏伯渝到达珠峰大本营后,又遭遇了尼泊尔8.1级大地震,他幸运地死里逃生,但攀登计划被搁浅。2016年,他以67岁高龄再次出发,但在攀登至8750米处碰上了强烈暴风雪,他只能理性地选择下撤,那次距离顶峰仅仅94米。

2018年5月14日,69岁的夏伯渝43年的梦想终于实现。登顶珠峰,成为无腿登顶珠峰的中国第一人,电影《无尽攀登》记录的就是夏伯渝成功登顶的这一次历程。

虽然已经多次接近珠峰,但是,夏伯渝笑说自己是在看《无尽攀登》时,才感受到珠峰的外在环境,“在登珠峰的过程中,我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走稳每一步,因为假肢对于地面状况是无法感知的,我只能靠自己去观察,所以我只是盯着脚面来看,很少看四周。通过这个电影,我好好地欣赏了一番珠峰,感受到它的雄伟和壮观,我自己看了也很感动。而且,在登珠峰时,我处在暴风雪中间似乎感觉不到那种危险,但是看电影觉得还是挺可怕的。”

夏伯渝介绍说摄制组有两个人一直跟拍他从北京出发到登顶的过程,“一个多月吧,登珠峰时,我根本没有看见摄像机。他们都是非常有经验的,有的登过好几次顶了,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架机器,会提前在那准备好,我只是跟着向导走。”

其实,医生并不建议夏伯渝去第五次攀登珠峰,因为他之前患上了血栓,“攀登珠峰毕竟是我一生的梦想,我一定要坚持,绝对不能放弃。”这些年来虽然有不少人劝他“放弃”,但夏伯渝却坚持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后要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家人

2018年,69岁的夏伯渝终于成功登顶珠峰的那一刻,大家都为他庆贺,夏老师却向北青报记者透露,当时下山的过程充满了惊险,“你看电影里,一个下山的镜头都没有,其实是因为登顶之后,就遇到了暴风雪,一米之外根本什么都看不见,这个时候就是要保命,而不是拍摄。”

夏伯渝从珠峰下撤了两天才回到营地,“纪录片里可以看到,我下来后,脸上都是黑的冻伤,就是暴风雪导致的。好几次,我都觉得自己好像下不去了。艰险之中,我想到自己已经答应过家里人,我一定要安全地回去,现在我的生命不属于我自己了,属于我们家人,所以我一定要拼尽力气平安回去。”

夏伯渝说没有家人的支持,就没有他的成功,“妻子知道我这一生受过这么多苦,遭受这么多打击,就一个爱好,她不愿意我一生中留有遗憾。”第五次登珠峰时,妻子还给了夏伯渝一个葫芦,夏伯渝一直带在身上,这是一种祝福,也是在他攀登时代表家人在他身边陪伴。

若说这辈子有什么遗憾,夏伯渝说今后要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家人。

希望人们理解真正的攀登精神

《无尽攀登》路演以来感动了很多观众,夏伯渝很开心这部作品能给别人带去力量。说起让他印象深刻的故事,他谈到了一位患有脑瘫的观众,“他小的时候因为缺氧脑瘫,他说他以前登过四姑娘山,但没登上去,看了我的电影以后很感动,他还想去登,我觉得他的精神感人,但我不建议他去登山。我就说:‘你的工作中其实也有高山,对吧?你完成好你的工作,也就等于登上了你心中的那座高山。’”

夏伯渝希望人们理解真正的攀登精神,就像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不太认可‘人定胜天’,不是我征服了珠峰,而是珠峰接纳了我。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大自然永远不会被征服,但人的命运却是可以的。”

如今,登上珠峰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夏伯渝表示自己又有了新目标,“有的人说你应该颐养天年了,我的养老方式就是继续参加一些比较刺激的运动,我计划攀登七大洲的最高峰,探险南北极,我一定要攀到我攀不动为止。”

谈及给当下年轻人的一些建议,夏伯渝说:“从我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坚持,但最困难的也是坚持,我觉得只要坚持,就算没有成功也不会后悔。另一方面,坚持才有成功的希望。”

文/本报记者 肖扬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统筹/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