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9月19日电 题:四川乡村别样中秋图景:千人共品“第一蒸”苹果树下说丰年
作者 陈静 岳依桐
“起锅!”中秋假期第一天,吊车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的“中国最大蒸笼”的盖子徐徐吊起,白色蒸汽升腾而上,食物香气扑面而来。卤鸭、粉蒸肉、五谷丰登……这口名为的“天府第一蒸”的巨大蒸笼由1134片竹片全手工打造而成,直径11米、高6米,其内整齐摆放着580个小蒸笼,每个小蒸笼内都有多种川式菜肴。来自各地的近千名游客围坐在200多米的长桌旁,共度中秋,共庆丰收。
“我们的菜品会根据季节和就餐对象调整,今天蒸笼里的花生、玉米都是田里当季产的,别具农家风味。”现场负责人龚伟介绍,为了保证客人准时就餐,当天数十位工作人员从3时就开始准备,8时开蒸,直到11时30分左右起锅。
“天府第一蒸”的盛况是四川农村别样中秋图景的缩影。在金秋收获季节,四川各地农村呈现出别样热闹景象,村民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亲友团聚,祈盼丰收。
“以前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蒸笼,今天一见很震撼。食物味道也不错,孩子最喜欢吃这个粉蒸肉。”来自四川成都的洪伟特意带孩子前来贴近自然,感受农家生活。“新农村的风貌与以前大不相同,把大地景观与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更加现代化。”
“天府第一蒸”开笼。 张浪 摄在四川德阳被称为“咖啡村”的高槐村,宽敞平坦的村道上隐隐飘散着咖啡香,村里的停车场停满了来自各地的汽车,“芳华旧时光”咖啡小院的13张方桌坐得满满当当。41岁的村民关勇熟练地用奶泡在咖啡上拉出树叶等图案,妻子刘雪梅则忙着为四海来客点单、上餐。
“中秋假期前,不少熟客通过微信预定位置,我特意多备了不少咖啡豆。”自2018年开业以来,关勇店里的生意一直不错,每年咖啡营业额约40万元。仅有490户村民的高槐村,有近50家咖啡店等特色多元的小店。“咖啡等新产业改变了村庄的面貌,让我们在家门口也能做生意,生活富裕了,村民心态也更好了。”此前从未接触过咖啡的关勇不曾想到,自己会在人到中年时成为一名咖啡师,每天与曾被自己视为“洋玩意儿”的咖啡为伴。中秋节当天,他计划提前关闭店门,带上自己亲手制作的两杯咖啡,回家与亲朋好友团聚。
“天府第一蒸”开笼。 张浪 摄“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秋天,因为秋天苹果就卖得了,收入也就来了。这两天加班加点收苹果,收完了好过节。”将沉甸甸缀在枝头的红苹果一一摘下,四川凉山州盐源县一碗水村村民毛云民脸上挂着汗珠,却笑得开怀。近年来,“盐源苹果”的名声日益响亮,他家种了15亩苹果树,每年能赚五六万元。中秋佳节将至,苹果也迎来收获季,田间地头随处可见采摘的果农。
为庆祝中秋,毛云民专门去县城买了几百元的月饼,准备送给亲朋好友。这位彝族汉子还为团圆宴杀了一头猪、一只羊和几只鸡。“一大家子30多个人,多准备点才够吃。”团圆宴的菜单也已经定好:坨坨肉、酸菜汤、烤猪肝、烤羊肝、烤土豆,用新收的荞麦做成的荞麦粑粑也不能少。“现在收入高了,对节日就更重视,吃了饭要看中秋晚会,还要围着篝火跳达体舞。”毛云民喜气洋洋地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