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534亿打造的“海绵”在特大暴雨中失效了吗?
这场极端的特大暴雨,让处于黄河中下游交界地的郑州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已经建设五年的海绵城市,郑州投入534亿元打造的城市防涝排水工程失效了吗?面对重大灾害,城市的防涝排水问题该如何更好地解决?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水科院高级工程师万金红和曾在多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任职的西南石油大学土测院副教授王钺。
记者:遇到郑州此次遭遇的强降雨天气,“海绵”在整个城市的排涝工程中是否起到了作用?
万金红:海绵城市建设是遵从一定的建设标准的,城市的防洪设防标准也因地而异,20年一遇、50年一遇,抑或100年一遇。按照郑州的总体规划,在水安全方面,其城区及周边河道防洪标准部分达到了50年一遇,但城区仍有部分河道排涝标准仅5年一遇。但是这次降雨是超过设防标准的事件,“海绵”也不是万能的。
王钺:“海绵”无法抵抗极端恶劣天气,毕竟可吸纳的水量有限,具体的数值要综合考虑来水、去水以及管网能力,但是这场强降雨确实远超出了承受范围,这种方法本身主要用于局部解决问题,城市中也不是每块区域都能海绵化。资料显示,2020年郑州主城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面积约占建成区总面积的22.5%。
记者:如地铁等低洼地段该如何防涝呢?
万金红:预报预警是最重要的手段。在气象局连续预警后,各个单位系统应该立即响应预警信息,预判并采取措施。比如地铁单位,降雨其实在头一天就出现,地铁口可能就已经产生过比较严重的积水,如果地铁运行管理部门可以及时根据进出站口严重积水这类险情信息进行预警响应的话,可能损失就不会这么大。此次郑州市生命线系统惨痛的教训,将会为我国公共交通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敲响警钟。
记者:在超概率、超强事件应对方面,有没有什么建议?
万金红:我觉得目前很多城市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缺少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来应对这些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一个很典型的正面例子是海南省防台风的经验。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重创海口等海南北部城市,海南省政府基于此次事件的应对经验及时修订了防台风预案,而后,台风“海鸥”过境海口市时造成的损失就小得多了。
我认为,所有的大都市区都要制定一个应对重特大洪涝事件的防汛预案体系。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这类极端降雨事件、极端干旱事件、极端雨雪冰冻事件发生概率会越来越大。只有制定了完备有效的预案体系,完善了城市应急工程体系,这类“黑天鹅”事件的影响就会得到减缓,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罗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