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不中断,心脏不停跳!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术在广州完成
中新网广州7月16日电(蔡敏婕 梁嘉韵 林芷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日宣布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这是该院在全球首创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继应用于肝移植、肾移植后,首次应用于心脏移植领域。
心脏是生命的动力之源,心脏一旦停跳便意味着生命的凋亡。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技术为其带来了生的希望。在传统移植手术过程中,心脏必须离体、停跳及冷藏,不可避免会发生心肌缺血损伤,而心肌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可导致术后受体心脏功能不全,心脏无功能,甚至病人死亡等严重后果。
据中山一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介绍,由于心脏是对缺血损伤最敏感的器官,若离体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手术风险将大幅增加。如何破解心脏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损伤难题,一直是全球科学家的重点研究方向。
该院多学科团队组成联合攻关小组,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最终探索出了一套全新的心脏移植技术流程,并将该技术命名为“无缺血心脏移植术”。
为了确保从实验阶段到临床应用的安全过渡,团队还完成了10余次临床“无缺血”心脏获取和离体常温机械灌注演练。
5月24日,67岁的福伯在中山一院就诊时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核磁共振、超声心动图、血液检验结果都提示福伯的心脏已进入了终末期,心脏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已经减退到正常水平的四分之一,同时,他还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肺动脉高压、肾功能减退等基础病变。
经过心脏外科、心内科、器官移植科等10余个专科的MDT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除了心脏移植,其余的常规手术治疗已无法解决福伯的心脏问题。另外,由于福伯患有严重心肌病、心力衰竭,且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若实施传统心脏移植手术,面临的风险也很大。
福伯心脏和各个脏器功能都顺利恢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供图6月26日14时,福伯和受体捐赠者同时进入了手术间。40余名医护人员,投入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换心大战”中。
随着外科医生迅速利落的置管和阻断,体外供心灌注开始工作,从心包腔内游离出来的供体心脏,一刻没有停顿地在器官槽内鲜活有力的跳动着,并且保持着正常体温,被转运到受体手术间。
专家戴上特制手套,将一直跳动着的供心自转移槽内小心移送到福伯的心包腔内。
“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历时4.5小时,实现了将捐献者心脏在“不中断血供”“不停跳”的情况下移植给受者。福伯术后回到了心胸外ICU,于术后36小时拔除了气管插管,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射血分数从术前的16%升至78%,目前心脏和各个脏器功能都顺利恢复,近日可出院。
在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新闻发布会上,布莱根妇女医院移植外科主任和移植外科研究主任、哈佛医学院外科教授Stefan Tullius通过视频表示,这是器官移植的一个里程碑,将提高器官质量,同时为进一步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移植免疫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欧洲移植协会前任主席Bjo?rn Nashan评价道:“手术进一步证明了无缺血心脏移植的可行性,同时有可能显着降低患者发生移植心脏血管病变风险的机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移植后的存活率。”
此次“无缺血心脏移植术”的应用,意味着以前被预判为不能应用的“边缘供心”,能帮助更多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并能让捐献心脏者的供心评估阶段提前,提高心脏移植疗效。
目前,“无缺血”心脏移植技术的创立与“无缺血”肝移植、肾移植技术共同构成“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体系,将器官移植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世界移植协会主席 Nancy Ascher表示,“无缺血”器官移植可以拓展至心、肺、肾等移植领域,并可向全球其他地区推广,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