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通辽7月12日电 题:内蒙古七旬老农自掏腰包修10万字村志
中新网记者张林虎
“我见证了五合村由贫困村逐步发展成为富裕村,人们生活幸福、安居乐业。我切身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就想把这些发展进步如实记录,让子孙后代了解历史、热爱家乡、接续奋斗。”谈及编修村志的初衷,72岁的程森林如是说。
程森林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五合村地地道道的村民,他读过7年书,是村里的文化人。从19岁开始,他就有了读书、写日记的习惯,特别是从事会计的26年,他把村上的大事小情、所见所闻全都记录下来。这些,为他修村志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程森林搜集到的部分资料。 胡建华 摄1998年,程森林决定修村志,之后开始搜集资料。
五合村建村于1913年,约有500多户1400多村民。为了尽可能多地丰富资料,程森林给村里走出去的20多位老人和当年在村里插队的40多位知青写信或打电话,遍访了村里90%的老人。拜访每位老人时,程森林都不空手,给老人带上旱烟、茶叶、酒、点心等。
张光英是开发建设五合村的张红业的孙子。为了让这位当时已经80多岁的老人尽可能多地讲述一些历史,程森林拿着酒、带上菜,把同样也是该村村民的王秉方老人也叫到张家,让他们共同回忆往事。程森林和两位老人一聊就是七天,边听边记。
“程森林去我家走访得有八九次,确实是辛苦。”说起程森林修村志的事,曾任五合村党支部书记、今年77岁的李兴坤竖起大拇指。
80岁的村民王士刚赞叹:“什么粮票、布票,甚至是当年的土地执照、党员学习发言记录本、劳动工分登记簿,他都搜集到了。”
2003年7月开始,程森林白天归纳整理资料,晚上着手撰写,常常工作到深夜。想起一件事或是有了创作灵感,不管是正在吃饭还是睡觉,程森林立马拿起笔和纸记录下来。
“一件事至少要有两人以上叙述相同才算真实,否则我会继续走访调研,核实认定。”程森林说。
2008年12月,历时6年时间、四易其稿,记录了五合村从1913年至2007年的自然、社会、人物等多方面历史与现状的村志编修完成。
图为程森林修的村志和出的集子。 胡建华 摄《开鲁县义和塔拉镇五合村志》共10余万字,分10章42节,以述、记、传、录、表、图等形式,着重记述了五合村近百年来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及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五合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开鲁县史志办相关人员介绍,《开鲁县义和塔拉镇五合村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部汉文版村志。
程森林自掏腰包印了500本村志,发放给了乡亲们。村志出版印刷了,但程森林修村志的脚步并未停歇。“2008年以来,每年村里的大事记,我都及时记录、整理,同时对第一部村志不断进行修订,部分内容正在补充完善。”
图为程森林整理村志修订材料。 胡建华 摄值得一提的是,程森林不光修村志,还出了两本集子--《乡村音韵》,收录了近年来搜集整理、编创的有关风俗民情、饮食文化、文化遗产等内容的歌曲、诗作、铭文等。
程森林的初衷依然是要给后人留下一些文化印迹,他说,像“十三大辙”“月牙五更”“十二月倒卷帘”等昔日民间广为传唱的曲调,都是艺人口口相传的,没有文字记载,这些文化遗产如今会唱的人已不多,再不搜集整理恐将消失殆尽。
现在,他正准备印制《乡村音韵》第三集,内容是涵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人口普查以及身边好人好事的歌谣、诗词、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