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一杯好牛奶,产业链上科技无处不在,创新亦无止境。智能化养殖牧场,奶牛们脖戴智能环,悠闲地吃着“营养餐”;挤奶大厅,奶牛正排队走上转盘式挤奶机;乳品加工厂中,在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指挥下,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作为宁夏九大重点产业之一,奶产业正在以科技创新开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让奶牛吃上“营养餐”
吴忠市富农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牛舍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助力奶牛养殖规模化发展。
近几天,科技特派员克云每天都在合作社的饲草种植基地忙碌。“5月是小黑麦的收获季,这茬小黑麦收割完再种上玉米,等到秋天,合作社的奶牛就有足够的饲草。”放眼望去,广阔的饲草种植基地一片鲜绿,马克云看着眼前的饲草,心里谋划着下半年的种植计划。
马克云的另一个身份,是吴忠市富农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近几年,随着合作社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奶牛饲草也由最初的从国外进口变为自己种植,成了合作社的链条产业。
“合作社目前一共有5个牧场,奶牛存栏2.1万余头,要提高奶牛单产量、提升牛奶品质,饲草料是重要环节。”马克云说。
2015年,为从根本上解决高质量饲草料稳定供给问题,合作社开始自种牧草,先后流转了吴忠市利通区金银滩镇金川办、马莲渠乡、郭家桥乡土地2万亩左右,并长期与巴浪湖农场签订1.5万亩土地,种植“冬牧70”黑麦草、紫花苜蓿、玉米青贮等作物,作为牧场饲草基地。
饲草种植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拿4000亩小黑麦来说,每年9月玉米收割后种植小黑麦,次年5月收获后再种植玉米,掌握了技术和门道,才能实现一年两茬种植。”经过马克云和技术人员的几年摸索实践,探索出“小黑麦+青贮玉米”一年两熟作物种植模式。
饲草料种植只是产业体系建设的一个节点,在吴忠市富农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从奶牛饲喂到粪污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科技的力量。
从2009年成立至今,吴忠市富农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由小到大、由传统养殖到现代化管理、由“小打小闹”到规模化运行的快速发展。“合作社最初由5个合伙人组成,从100多头奶牛起家,这些年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势头越来越好。”马克云说。
2015年以来,合作社在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还加大了科技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在位于吴忠利通区扁担沟镇五里坡奶牛养殖基地的五座奶牛养殖牧场,采用了欧洲最新牧场建设标准,将奶牛养殖区、办公区、生活区分开建设,彻底实现人畜分离,降低牛场疫情发病率,减少人畜共患病发生。同时,牧场建立了完善的奶牛日粮配送系统,配备畜牧、兽医团队,对奶牛的繁育、疾病进行全天候的监督诊疗。
注重高效养殖的同时,合作社还注重把高质量发展和绿色环保结合起来,将牧场产出的牛粪经过发酵后还田利用,用于培肥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整个生产操作过程严格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可持续化的污染防治原则,改善养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循环农业体系提高了牧草品质,形成以奶牛养殖为中心的循环农业产业链,确保牧场奶牛青饲料的正常供应,通过进行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饲养管理,养殖成本明显降低、养殖效益大幅提高,增强了广大农户发展奶牛养殖业的信心。”马克云说,近年来,通过“合作社+养殖户+种植基地”的种养结合运营模式,合作社带动周边2000多户农民加入养殖行业,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同时,为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技能人才。(记者 马越)
乳品生产线进入智能化时代
小学生在宁夏塞尚乳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观摩研学。
透过宁夏塞尚乳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的观光玻璃,能看到各种机器设备、圆形管子和长长的输送带,工人却不多。
“别看车间里安静,管道里的牛奶可是汹涌澎湃,从原奶化验、入生产线生产到包装成箱,都是全环节密封无菌自动化智能生产。”车间负责人说,即便在中央控制室,也仅有几名操作工人通过电脑实时监控运行情况,严格控制原奶质量。通过全套膜分离技术,将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分离,脂肪将被制作成稀奶油、黄油,蛋白则被用于生产浓缩乳蛋白粉等产品。
一盒盒牛乳、稀奶油等成品进入生产线的末端,就被送进了包装车间,在这里等待它们的是形态各异的包装纸盒。而这些乳制品将被送往星巴克、瑞幸咖啡、喜茶等饮品企业作为原料使用。
宁夏塞尚乳业有限公司位于贺兰工业园区,与宁夏金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塞尚乳业有限公司同属于塞尚集团,是银川市本土历史悠久的食品企业。塞尚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童晓娟介绍:“金河酸奶在陕甘宁地区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但金河酸奶是发酵乳,它的市场半径小,我们希望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覆盖全国市场。”为了延伸产业链条,适应市场需求,塞尚集团于2010年成立子公司——宁夏塞尚乳业有限公司,重点发展乳品深加工。
“我觉得做食品,特别是做乳品,一定要在科技上下足功夫。”宁夏乳制品工业协会会长、塞尚集团董事长闫建国认为,拥抱科技和创新,才能让企业跟上时代的步伐。塞尚集团在10余年的研发历程中,集结了30余位行业人才组成研发团队,每年研发投入上千万元,通过技术引进、吸收和落地应用,攻克了全套膜分离技术的相分离和相重组技术,成功研制出了高科技含量的浓缩乳蛋白粉,并攻克了稀奶油常温保存6个月不分离的技术难题。
宁夏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之一,在产业链下游的乳制品加工环节,一场龙头乳企间的“抢滩”式竞争正在拉开帷幕。2020年,伊利在宁夏建设的16条生产线投入生产,蒙牛的奶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百亿集群项目加紧推进,新希望乳业宣布收购宁夏乳企夏进乳业,光明乳业则与中卫市、宁夏农投联手共建奶产业全产业链项目,仅去年一年,宁夏新增生鲜乳日加工能力1400吨。
不仅如此,龙头乳企的入驻还大大提高了行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伊利、蒙牛在宁公司的车间里,全封闭、全自动的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技术人员在中控室里轻点鼠标便可“遥控”各条生产线,在牛奶预处理、杀菌、发酵、灌装等过程中,看不到一滴暴露在空气中的牛奶,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其中伊利公司的一条生产线达到每小时生产4.8万瓶牛奶的惊人效率。
目前,全区共有乳制品加工企业19家,年收购生鲜乳183.4万吨,乳制品总产量132.6万吨。伊利、蒙牛利用宁夏优质奶源生产的“金典”“特仑苏”“安慕希”“纯甄”等高端乳制品畅销全国,夏进乳业生产的特色枸杞奶畅销区内外,金河乳业生产的奶酪、稀奶油、蛋白粉等精深加工产品赢得市场青睐。(记者 李志廷)
打造奶牛养殖现代化全产业链
宁夏金宇浩兴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营养检测团队做实验。
一杯优质牛奶中蕴含的科技含量有多高?记者近日走进现代化牧场一探究竟。
位于吴忠市孙家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宁夏金宇浩兴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牧场内,全日粮混合机、日粮监测系统、自动化挤奶台……在现代化设施的加持下,奶牛养殖全产业链实现了科学化、标准化生产。
“公司按照种养结合、规范治理、循环发展理念,目前在全区已建成4座标准化牧场,奶牛日单产达38公斤,牛奶大多数质量指标超过欧盟标准。”宁夏金宇浩兴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睿介绍。
高产、高效是现代化牧场的标签,也是宁夏奶产业发展的底气。
在该公司牧场内,所有奶牛拥有独立卧床、配备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奶牛精细化管理;全日粮混合机按照最优配比为奶牛制定营养配方,并根据每头奶牛的饲养需求进行定制化饲喂;牧场内,3条自动挤奶台并行工作,新鲜牛奶源源不断运往加工点,并在国内乳品加工企业中保持着良好的口碑。
事实上,以奶产业为中心,向产业前端和后端延伸发展,已成为我区产业布局的发力点。
“经过多年摸索,公司不仅实现了饲草自种及加工,还自主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套奶牛养殖牧场使用的黑膜沼气系统,并申报专利8项。沼气用于发电和采暖,实现了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环保成效显著。”张睿介绍,在该公司,所有牧场均实现了饲草种植、奶牛养殖、有机肥生产、奶肉联动的产业循环模式。
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科技投入不可或缺。
2016年,针对奶牛养殖产生的污染问题,该公司建立科技研发团队,历经2年自主研制了黑膜沼气系统,实现了泌乳牛舍粪污及挤奶厅冲洗废水收集与综合处理,年固体粪污处理量3万吨,废水处理能力达20万吨,平均每年生产沼气5000立方米。通过沼气发电,解决了厂区70%附属设备的用电。此外,污水过滤后形成的沼渣和沼液成为饲草种植肥料,有效提高了饲草种植产量。
解决产业“后端”问题后,目标很快聚焦“前端”。2019年10月,该公司在自治区科技厅、农业农村厅和吴忠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建设成立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按照“政企合作、校企合作、院校合作、市场化运营”的原则,联合中国农业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宁夏大学等高等院校共同建立“产学研用政”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平台。目前,已完成研究院6个中心1个平台、3个实验室、1个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奶牛重大疾病防控与检测诊断技术、奶牛饲料与营养检测、奶牛繁殖健康、乳产品研发及质量安全、奶牛环境生态安全技术等问题进行科研攻关。
“近几年,我们在自治区科技厅支持下,通过科技项目课题,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攻克养殖难题。”张睿说,公司将依托奶业研究院进行产业技术研究,助力全区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马越)
智能环当起奶牛“专属医生”
佩戴智能环的奶牛。
走进宁夏沃源犇洲农牧有限公司的奶牛养殖场,一头头奶牛正悠闲地吃着饲料,它们的耳朵上都有一个黄色编号,脖子上戴着一个智能环。
“这个智能环是它们的‘身份证’,里面有发射器,和编码对应着录入电脑系统,每头牛的身体状况和产奶量等信息,都能通过智能环及时上传到电脑。”公司董事长李宏伟说。
李宏伟毕业于宁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动物营养专业,在自治区原农牧厅畜牧工作站工作多年,他参与并实施了多项自治区重大科研、推广项目。2015年3月,李宏伟在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村创建宁夏沃源犇洲农牧合作社,成为“牛仔”,实践着科技养牛和生态养牛的梦想。
“奶牛养殖是养殖里技术最密集的行业,所以就要通过强化技术管理,把最先进的技术运用到牧场,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软件管理,数据化管理和监控技术等,通过数字化管理的实施,来提高牧场的管理效益,从而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李宏伟说。
合作社奶牛场自建场起,李宏伟坚持以牧场设计科学化、养殖设施化、品种优良化、饲养管理精细化、防疫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生产理念,突出产业发展、种养循环、高效环保“三位一体”,推行青贮、苜蓿订单生产、协议合作、产供销对接,推行“种养结合、以养促种、粪便肥田、土地流转、技术示范”的运营机制,既保障了奶牛养殖顺利发展,又带动了周边移民沙荒地的开发利用和饲草料种植,降低了奶牛养殖粪污及环保压力,为规模化奶牛场绿色发展闯出了路子。
在李宏伟的主导下,沃源犇洲养殖场采用了名副其实的“牛”科技——世界先进的SCR“互联网+牧场”的管理软件和牛群自动化识别系统。给养殖场的奶牛脖子上佩戴智能环,利用红外识别技术收集每头牛的运动量、挤奶量、采食量和牛群概况,用并列式2×24位全自动挤奶机进行挤奶,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养殖场的日常管理中,解决传统养殖中存在的粗放管理漏洞及效益损失问题,实现奶牛养殖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与高效率。
通过这一技术,他的合作社奶牛单产提高近10%。同时,他引进饲喂监控技术,提高了饲喂精准性,避免“饲养工制作配方”现象的发生,实现按照营养需要科学给料,减少饲料浪费和人工误差。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李宏伟又引进美国楷行咨询牧场阿拉丁管理系统,紧盯牧场技术任务和生产任务,结合牧场实际,按岗位和技术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规程和操作规程,所有工作每天都能实现自动化派工单制度和完工单考核制度,工作具体到每一头牛,使牧场成年母牛21天怀孕率达到30%,发情揭发率达到85%,乳房炎发病率低于1%,泌乳牛平均单产36.8公斤,各项技术指标处于宁夏同行前列,示范带动了灵武及周边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记者 李志廷)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