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5月28日电 (记者 徐志雄)“学习机械制图要用到仿宋字体,当时条件有限,老师就手把手地教我们写。”在不久前举行的2021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年近九旬的伍芬汝老人,聊起70年前在湖南楚怡工业学校的求学时光,仍记忆犹新。
湖南楚怡工业学校,这个现在鲜有人知道的名字,在100年前却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它承载了民国著名教育家陈润霖先生“爱国、求知、创业、兴工”的报国梦,在动荡年代和新中国建设之初,培养了一大批经世致用之才,开职教救国先河。
“1909年,陈润霖先生在长沙创办了楚怡工业学校。1938年,因战乱他被迫将学校迁至老家新化,直至抗战胜利后。”介绍起校史,湖南新化楚怡工业学校校长罗荣如数家珍。20世纪之初,中国工业增速迅猛,形成巨大人才缺口。怀揣实业救国抱负,青年陈润霖做了一个大胆尝试——在长沙创办湖南私立楚怡初等工业学堂。
矗立在新化楚怡工业学校广场上的民国著名教育家陈润霖先生雕像。 徐志雄 摄1912年,湖南私立楚怡初等工业学堂更名私立楚怡中等工业学校,并逐步确立起以机械科、矿冶科和土木科并举的办学方向。有统计显示,1910年至1915年期间,楚工累计毕业学生3000余名,大多数成为当时行业翘楚。
“在楚工的办学过程中,陈润霖先生尽倾其财,动员亲朋好友捐赠或投资,虽辛劳至极,仍‘怡然乐育’。”罗荣说,1938年,侵华日军直逼长沙,为了弦歌不辍,陈润霖将楚工迁到了老家新化县白沙洲,一大批青年跟随老师来到这片倾向僻壤,继续求学之路,成为日后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与国家领导人。
“我怀着‘工业救国’的宏愿,于1938年秋考入楚工机械科第20班……当时没有电灯,煤油也很缺乏,晚上同学都挤在植物油灯下温习功课。但大家秉承母校校训,不畏艰难,埋头学习,都很好地完成学业……我也在1941年毕业后立即考入了湖南大学机械系。”“在战火弥漫的1944年,我毕业离开楚工时,也正是在这白沙滩旁‘搭漂’,坐上一艘路过的木船。船到烟溪,再经艰难曲折的旅程,抵达重庆。以后辗转各地,一去四十五年。”
在新化楚怡工业学校爱国楼内的楚怡精神传承馆,各类史料图片和校友回忆录,生动诉说着80年前那段艰辛的办学岁月。尽管1946年楚工回到长沙复校,但楚工的印迹与精神永远留在了新化。
楚怡工业学校的名师以及百年来培养的知名校友。 徐志雄 摄1951年,在长沙复校5年的湖南省立楚怡高级工业学校,与多所职业学校调整合并,成立湖南工业学校。1952年,湖南工业学校进行改革重组,其机械、矿冶、土木三科,在后来分别发展融入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1961年,湖南工业学校组建成为湖南机械工业学校,1999年该校与其它学校合并升格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新化县职中接过楚工的接力棒,更名为新化楚怡工业学校。
2月22日,湖南印发《2021年湖南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强调将有序衔接卓越职业院校和楚怡职业教育品牌学校两大项目建设,开展楚怡品牌学校和专业建设,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楚怡行动计划”。百年职教品牌“楚怡”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生机。
“我们正在致力于办有温度、有特色、创新的职业教育,利用新化是全国文印之乡的优势,重点打造数码图文等特色专业。”罗荣说,新化人在中国拥有6万多个文印店,有20多万人从事文印行业,占据了中国70%以上的文印市场份额。新化文印产业已经告别单一的打印服务,转向集设备再造、耗材生产、技术开发、终端网点覆盖等全链条发展的规模产业,对人才需求量很大。“2020年秋季招生,就有750名新生就读这一专业,占到招生总量的三分之一。”
此外,新化楚怡工业学校还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达成“3+2”育人协议,探索五年制大专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与楚怡工业学校一脉相承的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将传承楚怡职教历史,弘扬楚怡职教传统,用心培育更多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力打造‘楚怡’品牌,在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中,展现新担当,贡献新力量。”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建湘说。
“穿越百余年的历史隧道,楚工形成的‘楚怡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是湖南职业教育的一座‘精神富矿’。”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表示,要不断丰富“楚怡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特征,讲好“楚怡精神”的典型故事,用模范榜样的力量去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吸引整个社会关注、重视、宣传和发展职业教育,汇聚起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外部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