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挑老板”投射社会变迁集成影像
杨朝清
近日,在广东广州市海珠区某个城中村,上千名制衣厂的老板们拿着样衣和招工牌,排起近一公里长队,等着工人们光顾。这样的工人挑老板的招工场景,也在广州多个制衣村上演。某制衣厂老板林女士介绍,有的做得快的工人一个月能挣一万五六,最起码也有八九千元。
供求关系的失衡,让“工人挑老板”的反转上演;月薪万元难以招到工人,并非求职者都不爱钱,而是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计算与考量。在制衣厂打工虽然挣得多,但也有明显的短板。一方面,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是一种工作常态,挣得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另一方面,员工被捆绑和束缚在流水线上,活动空间受到很大的局限。
尽管制衣厂收入不错,但是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一些喜欢自由、渴望活动伸展的打工人也会进行“性价比”考量。他们在劳动收入和劳动强度两个方面寻求平衡,既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也量力而行,给个人生活留有余地。
“工人挑工厂”的出现,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与前辈们相比,年轻人的权利意识更强,更加在意工作环境、发展空间和企业文化;一些前辈眼中的好工作,他们不愿意尝试。随着人口红利从数量型红利向质量型红利过渡,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面临“招工难”。
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从原先的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的“孔雀东南飞”,到如今许多人愿意在省内、家乡就近工作和中西部中心城市集聚、扎根的“孔雀开屏”,人口流动的背后,不仅有产业迁徙、“新一线”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也和人们的价值认同的转变密不可分。
“工人挑工厂”犹如一面镜子,不仅提醒老板们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动,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经营策略的调整,也启发他们要善待员工。如果老板们依然不愿意改革创新,依然踟蹰不前、自弹自唱,不仅企业会在市场竞争中遭遇危机,“招工难”或许也会长期存在。
“工人挑工厂”不仅有劳动力结构性变化的因素,也和劳动者的文化认同、价值追求转变密不可分;此外,人口流动图景的改变,导致劳动力在一些地方会出现供求失衡的局面。这就提醒老板们不仅要让员工的“钱袋子”更鼓,也要改善和优化他们的生存生态,让他们更有获得感、更有奔头、更有干劲。
从“老板挑工人”再到“工人挑老板”,风水轮流转的背后,是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对“工人挑老板”,我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而是要以此为镜,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查漏补缺。让劳动更有价值、让劳动者更有尊严,只有这样,企业才不会为“招工难”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