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我的父亲焦裕禄》《山海情》等电视剧的拍摄地。
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门前的通道上,镌刻着来到石炭井的建设者的年代和人数。
昔日石炭井的商业街。
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三线”建设时期人们手拉肩扛运送物资的雕塑。
昔日石炭井繁华的中心地带。
俯瞰石炭井小镇。
留守小镇的老伙伴们
5月7日,贺兰山深处的石炭井小镇。
几位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一位老人坐在门前的椅子上,吃着烤红薯。红薯热腾腾地,有点烫手,老人将它一下倒到这个手里,一下又倒到那只手里,边吹着气边剥皮。有人从老人身边经过,他抬起眼皮看了一眼,就又忙着“折腾”手里的热红薯去了。
山外的天地日新月异,山内依然岁月悠悠,不紧不慢,仿佛时光的钟摆早已停止在某个时刻。那些斑驳褪色的红砖瓦墙,错落有致但门窗缺损的工业厂房,纵横交错的钢铁轨道,特色鲜明的时代标语……让人有时空倒流的错乱感,仿佛一时间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抬眼望向四周,群山披上了一层青薄的绿衣。“这景致去年都还没有呢!就今年变化大了,你看,多漂亮!”葛义红一边给记者指点着,一边开心地说。
葛义红是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街道办事处环卫站站长。一件大红色的连帽卫衣衬得她精神抖擞,透着一股干练豪爽的劲头。“我出生在石炭井,我儿子也出生在石炭井,我爸我妈以前都在矿上工作,我也在矿上工作了半辈子,对这里我太有感情了!”
5月7日的石嘴山气温31摄氏度,阳光晒在脸上热辣辣的。记者找到葛义红的时候,她正在带领几位环卫工人修剪树木,毒日头晒得大家满脸是汗。“不管日子红火不红火,衣服总是要洗干净的。让来这里的客人们看着心情舒畅。”石炭井小镇最红火的时候有10万多人在这里工作生活,现在加上留守的单位,也就300来人。住在这里的居民就剩100来人,都是老年人。人虽少,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留守的老人有的年事已高,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愿意离开;有的是孤寡老人,无处可去,就在这里养老。在街道办事处的精心照顾下,老人们或互助、或受助,在这里安享着别样的晚年。葛义红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啥事她都忙着张罗。
金玉琴老人今年快90岁了,无儿无女的她一直一个人生活,葛义红过一段时间就来看看她,带老人洗个澡、理个发,陪她聊聊天。
赵秀英老人在镇上开了家小便利店,卖点矿泉水、饮料,挣钱没有多少,主要是解个心慌。老人的儿女都已经在山外定居工作,她不愿意给孩子们增添负担,依然留在这里。邻居们也时不时地帮她干点活。记者来到时,邻居蒋素英正在帮老人钉门帘。赵秀英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我想唱首歌中不?”在一片欢乐的笑声中,老人拍着手唱起来:“东方红,太阳升……”
葛义红说,看看,这些老伙伴们,每天相互照顾,乐呵着呢。
流金的岁月奋斗的热土
石炭井地区面积356平方公里,位于石嘴山西部,有着储量丰富的优质无烟煤和焦煤,素有贺兰山“百里矿区”之称。
当年,这里流行着一句豪言壮语:“好人好马上三线。”1959年2月,原石炭井矿务局局长王福林和他的同乡、同学被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拉着进山了。今年87岁高龄的老人每每提起过去的人和事,总会精神倍增,仿佛又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没有房子,就住地窨子。地窨子是在平地挖下去的长方形深坑,上面担上几根木头,木头上铺上树叶树枝,再覆盖上一层泥土,就成了矿工的家。地窨子里夏天闷得像蒸笼,冬天又是透风凉,冻得人直哆嗦。做饭就找几块石头,搭个灶台,锅开后米面一起下,撒一把盐,“调和饭”就出锅了。没有吃饭的桌椅,就端着碗,找个平坦一点的地方蹲着,夏天晒着日头吃,冬天就着寒风吃。就这样,王福林和伙伴们开始了在贺兰山深处的火热事业。
1958年8月1日,设计能力为年产45万吨的石嘴山第一个现代化斜井正式投产;1959年11月,第一台6000千瓦机组正式发电;1973年8月15日,宁夏第一座年产90万吨优质无烟煤的现代化大型煤矿大峰露天煤矿建成投产……第一度电、第一吨钢,这一个个“第一”,撑起宁夏乃至西北工业的一片天。
当年的石炭井,就像改革开放初期的沿海热土,吸引着大批年轻人来这里投身建设事业。
1970年至1978年,石炭井矿务局连续8年增产,并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石炭井一度发展成为拥有10多万人口的繁华小镇,医院、商场、学校、餐馆、影院、澡堂、菜市场等一应俱全。工人们收入高,他们将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商品带回来,录音机、电视机、喇叭裤等都在这里兴起,一度引领着宁夏的时尚潮流。
儿时的家园如今的记忆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工业遗址公园入口两边,生铁铸成的路面标牌上,镌刻着一个个令人浮想联翩的数字:1951年,203人,我们来自北京,在贺兰山下,吹响了开发建设集结号;1956年,1135人,我们来自陕西,在石嘴山拓荒安家;1957年,5000人,我们来自山西,在贺兰山腹地筹建石嘴山矿务局;1958年,6253人,我们来自河南,石嘴山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包兰铁路、酒泉钢厂、包头钢厂开工建设,为保证机车用煤和燃料供应,国家把石嘴山列为全国新开发的10个煤炭工业基地之一。随着“三线”建设政策的实施,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来到宁夏,为宁夏的工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石嘴山城市人口大数据显示,石嘴山市50%以上的人口是移民和移民后裔。
年近花甲的郭景壮是土生土长的石炭井“矿二代”,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家住的地方。那是一大片平房区,当年住着的都是矿上的职工和家属。大人们上班下矿,孩子们放学后就在山梁上、山沟里顽耍嬉闹。“谁敢欺负矿上的孩子,大家就一起冲上去打架。”说起童年的往事,郭景壮眼里透出欣喜,仿佛打开了积蓄已久的思绪之门。当年,“家属院”一家家都紧挨着,孩子们赶上饭点,就在小伙伴家吃饭,有时玩累了,就在别人家睡一晚,都是常有的事。
站在当年生活过的土地上,怀念那些久远的情感,让人不胜感慨。
郭景壮和小伙伴们的家如今已经夷为平地,一片片树林正在茁壮成长。若干年后,这里将成为绿树成荫的林带。郭景壮和很多“矿二代”一样,在这里度过了童年、青年时代,并在这里娶妻生子,直到36岁离开这里到石嘴山市区工作。郭景壮告诉记者,虽然离开这里20多年了,但是经常还会梦到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摘沙枣,帮着大人捡柴火、捡煤块、过年放鞭炮……这些童年记忆,深深地印在很多石炭井人的脑海里。
随着矿区的全面关停,石炭井大批机关、人员撤出,留下了大面积的空房。时间一长,墙面剥落,门窗破旧,小镇日渐破败了。不少当年的矿山人想来这里寻找儿时的记忆,却收获了更多的惆怅和伤感。
工业重镇谋求蝶变重生
孙铭站在石炭井小镇西北角的一条小巷子里,如数家珍:这里拍过《绿皮小火车》,主人公结婚的婚房就是这间,后面那个拍过《我的父亲焦裕禄》,还有《山海情》也在这里取过景……作为石炭井“矿二代”,在外地打拼多年的孙铭,2017年回到这里,雄心壮志地开始了打造石炭井小镇影视基地的创业之路。远游经年,挡不住对家乡的思念。孙铭说,他想像父辈那样,为石炭井做点事情。他的文化旅游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多方论证,精心谋划,拿出了一套长远规划方案。目前,方案中的一部分已经实现。
从2017年开始,石嘴山市开启了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留在石炭井的那些工业遗存是继续废弃闲置,还是转换思路,化腐朽为神奇?当地政府和一些有识之士将这一命题付诸实施,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取得了可观可品的现实成就。一些老房子被修缮,老街巷也被保护起来。因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工业文化,这里被命名为全国散文诗创作基地、自治区文联创作基地、石嘴山市文艺创作基地。在作家们的笔下,这里诞生了大批文学作品,石炭井小镇以另一种姿态吸引着大家的关注。
近几年,这里吸引了不少剧组前来取景拍摄,《爱在苍茫大地》《槐秋》《荒草丛生》《贺兰英雄》《浴火》《猎杀外星人》《天逆骑士·变体》《昆仑神宫》《死亡蠕虫》《山海情》《绿皮小火车》《我的父亲焦裕禄》等影视剧取景拍摄之后,电影《突击》也在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开机。
5年来,石嘴山市举全市之力在曾经开采煤炭的贺兰山上覆土播绿,种草种树,经过不懈努力,大自然终于以大片绿色回报人们的辛勤付出。如今的贺兰山完全变了模样。山沟里、山坡上已经有了成林的雏形,环顾群山,曾经来过这里的人们都发出一阵阵惊叹。小镇成为年代、怀旧、科幻、生态等影视剧的最佳取景地,留守的老人也随着小镇的转型,成为诸多影视剧的背景板。一些人还成了剧组的群众演员。
“石炭井人过去开山挖煤,为‘三线’建设付出青春热血,现在种树植绿,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播洒汗水。”葛义红说,新石炭井人正在转型发展中寻求突破重生之路。
中央电视台5月4日播出的节目中,葛义红在镜头前介绍石炭井,从绿皮小火车到影视拍摄基地,从废弃的厂房到变绿了的家乡,她边走边说,从容大方,展现了石炭井人的全新风采。(记者 谢薇 文/图)
记者手记
在多次赴石炭井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对这里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愫。这里既不是工业热土,也不是新兴的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美丽乡村,没有热闹的烟火气、林立的商家店铺,仿佛连空气都是安静的。距离大武口市区仅半个小时的石炭井小镇,就像是另一个世界。那些留下20世纪印迹的厂房、高耸的烟囱、斑驳的标语等,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那里的老人仿佛与世隔绝,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作为宁夏工业起步的第一批见证者、火热的煤炭工业建设的参与者,他们为大西北的建设发展贡献了青春、贡献了一生。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记录。随着石嘴山市转型发展的进程,石炭井小镇正在申报国家“三线”建设影视基地,一批影视作品相继在这里取景拍摄。电视剧《绿皮小火车》就是以第一代建设者为原型、以这里为拍摄地,即将在今年六七月在全国公映。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坐上绿皮小火车,追忆那些激情岁月中沉淀下来的家国情怀,乘坐人数每年达六七万人次。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里谋求社会资本的多方合作,招商引资工作也在火热进行中。配套设施如水、电、路都在全面整修中。近日,大武口区八号泉旅游公路建设项目正在招标。这条公路建成后,前往石炭井小镇的旅游舒适度将会大幅提升。
一段时间里沉寂的石炭井老工业基地,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寻求着蝶变重生之路,以全新的面貌向人们走来。